為了更好地學習和掌握蘇聯工廠設計技術,陳平帶領第一批航空工業工程設計人員一起參加俄語學習班,到北京航空學院補修航空工藝課程,聽蘇聯專家講課。通過大量的設計實踐和刻苦學習,設計工作者逐漸掌握了現代航空工廠設計的程序、規律和工藝設計技術,成為新中國青年設計隊伍中的佼佼者。
到1953年初,六大修理廠建設已基本完成後,航空工業明確要從修理過渡到製造,建立自己獨立的航空製造工業。隨後,按中蘇156個項目協議,占其中13個項目的航空工業,包括飛機、發動機、附件、電器、儀表等各種門類製造廠開始進行建設。陳平組織設計人員在設計中采用了較先進的工藝和專業技術,同時還在國內首次采用兩階段設計,即擴大初步設計和施工圖,代替舊的常規程序———即初步設計、技術設計和施工圖三階段設計。這樣就把設計、設備訂貨和施工安裝周期大大縮短。設計人員在設計中大膽采用設計、施工、生產平行交叉作業的方法,及時深入現場解決問題的措施,大大加快了建設進度。111廠、331廠均提前建成驗收投產,並試製出我國第一代航空發動機,結束了我國不能製造航空發動機的曆史。這兩家工廠至今仍是航空工業的骨幹工廠,能生產各種先進的活塞式、噴氣式、渦輪螺旋槳式、渦輪軸式等航空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其中111 廠總投資2.1 億元,職工1.3 萬人,生產建築麵積23萬米2,金切設備2000台,從設計到建成投產並試製出BK1Φ型噴氣式發動機,隻用了兩年半時間,比計劃提前了一年半,實現了高速度。另外,航空工業其他12個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也都按期或提前完成計劃,質量都達到良好的標準。
經過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學習與實踐,我國年輕的工程設計人員逐步地承擔起組織全部航空工廠的設計任務。以後又經過不斷的新廠建設設計的實際鍛煉,在建立了一支航空工業工程設計骨幹力量的同時,完成了中國航空工業工程設計從無到有、從模仿到自成體係的過程。此後航空工業設計隊伍依靠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難,經過大量的勘察、調研、試驗,解決了一個個技術難題,按要求完成了全部工程項目,滿足了國防建設的需求。這其中包括許多國內前所未有的涉及很多新技術和很高技術標準的高難度項目,如靜力強度實驗室、熱應力實驗室、超聲速風洞、跨聲速風洞、特種風洞、無金屬結構天線實驗室、水力液流實驗室、各種發動機試車台、超淨廠房、大麵積空調總裝廠房等。
在中國航空工程設計係統創建和初期發展的過程中,陳平做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航空工業工程設計工作的創始人、奠基者。陳平於1982年離休,1995年4月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