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甲寅(1913.12—1982.9),河北隆堯人,國營新衛機械廠(現鄭州飛機裝備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航工業鄭飛)代理廠長。1937年11月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河北省南宮縣東進挺進隊戰士、會計,129師騎兵團供應科科長,冀南軍區後勤部經濟科科長,14縱隊後勤部材料科科長,華北炮兵後勤部副部長。曾在上海、新鄉做過黨的地下工作,1946年、1947年曾榮立過兩次功。解放後投入到新中國的經濟建設中,1952年任中南紡織管理局工程公司副經理,主持籌建了鄭州市國棉一、三、四、五、六廠,安陽豫北紗廠,新鄉平原紗廠的工作。1955年任河南省城市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河南省建設廳副廳長,製訂了河南省以及鄭州市發展建設規劃,參加了鄭州市中州賓館、省人民醫院、鄭州市自來水廠的籌建及落成。1957年任開封化肥廠籌建處副主任、河南省化工局副局長。1960年11 月任國營新衛機械廠代理廠長。1975 年任河南省國防工辦副主任、黨組成員。1982年9月去世。
1960年11月,李甲寅從河南省建設廳派到國營新衛機械廠擔任代理廠長。按照國家國防建設“靠山、分散、隱蔽”的指導方針,李甲寅滿懷信心,帶領幹部職工挺進遠離大城市的豫西伏牛山下的靈寶縣,開始了風雨坎坷的創業曆程。
李甲寅是新衛機械廠初期的拓荒者,在一片荒蕪的山溝裏,房無一間、設備無一台的情況下,他帶領幹部職工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搞基本建設,與幹部職工摸爬滾打在一起,住窯洞和臨時搭建的“幹打壘”工棚,喝的是下雨河溝裏的黃泥湯水。在他的帶領下幹部職工齊心合力,在短時間裏就生產出第一批為轟6 飛機配套的特種掛架產品,以及“紅專”502 槳轂產品,滿足了當時國防建設的需要,為新衛機械廠的初期科研生產做出了重大貢獻。
20世紀60年代初期,由於國家處於困難時期,工廠兩次下馬緩建,國家不再投資金,全廠職工生活相當困難。李甲寅先後召開黨員領導幹部會議,召開幹部職工大會,層層動員,群策群力,確定了“自力更生保攤子,自己養活自己,為建設服務,支援農業,武裝自己,為建廠創造條件”的決策。他帶領幹部職工,一是自力更生、開荒種地、維持職工的基本生活,據統計全廠共開荒800 餘畝,收獲糧食兩萬餘斤;二是成立生產辦公室,在沒廠房的條件下,充分利用食堂、倉庫、職工宿舍,安裝各種設備83台,調遣524名幹部職工組成生產線,生產高壓化肥管件,生產支援農業的零備件,年創產值14萬元;三是咬定航空軍品不放鬆,在艱難困苦的工作生產中,靠他執著的拚搏精神,依靠廣大職工形成了軍民結合的生產能力,工廠站穩了腳跟。工廠在“以民養軍”生產方針的指導下發展壯大,得到上級部門的認可,航空工業局根據工廠生產能力,正式下達給工廠的生產計劃、產品有:民品高壓管50噸,炮塔零部件仿製定型、運彈車、手搖絞彈車等軍品仿製任務。1962年3月,工廠攻堅破難完成了“紅專”502飛機槳轂試製任務,成為工廠發展的支柱產品;1962年底,交付絞彈車7輛。更可喜的是在李甲寅的帶領下,於1967年在簡陋的生產條件下,生產出了我國第一顆氫彈的投放掛鉤,受到了中央軍委、第三機械工業部、武漢軍區及河南省國防工辦的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