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國家經濟形勢好轉,新衛機械廠重新上馬,到1964年底職工人數由500多人增加到1000多人,設備從幾十台增加到160多台,建築麵積從無到有,突破7000米2,生產條件大為改善。根據新衛機械廠設計規模,李甲寅帶領班子重新製定了工廠的發展方向,並獲得三機部的批準。在原有一個分廠的情況下,又在附近建立起總廠和兩個分廠,形成了“一條褲子三條腿”的工廠格局。

工廠從1964年10月重新上馬破土動工,隻用兩年時間就基本完成了土建、設備安裝任務,開始投入生產,以隻爭朝夕的速度,建起了轟炸發射軍械裝置分廠、工藝製造和機電設備大修分廠。為了工廠的後續發展儲備有生力量,工廠報經三機部批準,建立新衛機械廠半工半讀技術學校,為企業培養了大批的技術工人。同時工廠的產品項目、產量逐年增加,承擔起生產航空低壓油泵、火箭發射筒以及懸掛發射裝置等,特別是生產的3-7 掛鉤,用於我國第一顆小型原子彈空投放試驗成功,工廠威名大振,從此工廠在飛機外掛產品上占據了重要位置。

李甲寅時刻關心著職工的生活。1965年,工廠當時正處在困難時期,生活在三線山溝裏的廣大職工非常艱苦,整天除了紅薯麵沒有其他副食品供應,李甲寅與幹部職工同甘苦共患難,從不搞特殊。當時軍品生產任務相當緊張,一線職工沒日沒夜地加班加點,生產出產品立即發貨,工廠資金很緊張,他就向銀行貸款給職工發工資,他經常對幹部們說:“再難也不要難了一線的工人。”為了抓好科研生產任務的完成,他要求總廠機關人員每天都要乘坐班車到各分廠幫助基層工作,並親自到車間勞動,在老廠長的帶動下,廣大職工幹勁高昂。

1975年,李甲寅調到河南省國防工辦任副主任、黨組成員。1982年9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