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曦(1923.1—),安徽績溪人,江淮儀表廠(2009 年12月與皖安機械廠合並為合肥江航飛機裝備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江航)代理廠長。1942年1月參加革命工作,1943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1952年,曆任蘇中三分區稅務局會計、新四軍一師教導團特務連黨支部書記、山東軍區衛生部第二軍醫院政治指導員、第三高級步兵學校直屬政治處宣傳股長。1952年7月—1961年5月,曆任南京降落傘廠(現中航工業宏光)黨總支副書記、書記、廠技術學校副校長、副廠長、總工程師。1961年6月—1966年,任合肥江淮儀表廠改校建廠核心領導小組成員、代理廠長、總工程師。1975—1978年,任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長。1978—1980年,任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規劃組負責人。1981—1983年,任中國科學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科技處處長。1983年8 月離休。

1961年6月,第三機械工業部調胡曦到合肥任江淮儀表廠改校建廠核心領導小組成員、代理廠長、總工程師,籌建專業研製生產航空供氧裝備的工廠,廠址就是安徽合肥航空工業學校。當時航空供氧裝備的生產還處於多家共同生產的狀況,主要分布在太原、寶雞這些地方的企業,但產品處於邊緣產品地位。胡曦來到安徽合肥後,多次去航校走訪、調研、測繪。同時,奔波於省委、省政府等相關部門協調建廠有關事宜。那時候,房子少,廠區兩邊都是空地。胡曦親自作廠區構想,繪製草圖。一個月後,胡曦到第三機械工業部彙報,很快獲得了部裏的批準。隨即,部裏派出設計院開始勘察設計,並很快開始了施工。胡曦依然是每日前往現場,及時協調。

1962年開始建廠,當年出產品。這一年是建廠不平凡的一年,當時處於三年自然災害的後期,生活條件較為困難,人員來自四麵八方,由原272 廠、六安航校、合肥技校合並到一起,思想尚未安定,接著大刀闊斧地搞精簡下放,原航校改建工廠,能作為生產基地的隻有兩幢教學樓和兩座師生食堂,其他大部分是利用航校臨時實習工廠,條件簡陋,作為軍工生產條件要求,遠遠不相適應。在這樣的條件下,胡曦帶領職工按照“邊基建、邊試製、邊生產”的方針,組織職工基建、生產、試製齊頭並進,保證了工廠建設快、試製投產快、增加收入快。

在此期間,為減少虧損,盡快試製和生產軍品,滿足空、海軍和主機廠的配套需要,胡曦動員全廠職工發揚“艱苦奮鬥,勤儉建廠”的精神,因陋就簡籌建工廠,利用原合肥航校實習工廠的臨時廠房安排生產民品,同時組織力量進行軍品試製投產。當時工廠上的第一個產品是氧氣減壓器,這是一個隨著空域高度按人體需要進行調節,對飛行員進行分量供氧的器件。這個產品對於飛行員的供氧調節是很重要的,也是工廠當時的核心產品。由於工廠技術人員缺乏,並且對航空供氧裝備也不是很在行,胡曦借鑒自己曾經在南京降落傘廠工作的經驗,帶著一班技術人員自己摸索進行技術攻關。為了搞好項目,胡曦下班以後仍留在車間加班,還經常拉上軍代表,現場及時解決相關問題。功夫不負有心人,摸索中的氧氣調節器項目進展順利,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研製定型進行試製生產。當年,還生產出仿蘇312 M萬能磨床、活尖頂、活塞銷等設備配件,滿足了生產需求。當年12月16日,YJY-1 氧氣減壓器仿製試生產定型。12 月30 日召開隆重的祝捷大會,安徽省人民政府、合肥市委、省軍區等有關領導參加了會議,三機部也發來了賀電。

1963年6月,民品生產繼續進行,軍品試製和生產有了增長。當年9 月完成氧氣示流器仿製試生產定型,並生產和交付了氧氣示流器、氧氣減壓器以及成套備件等產品。

1975年後胡曦調合肥市科技局,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規劃組、智能機械研究所科技處工作。1983年8 月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