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人生坦言(一)(19)(2 / 3)

問:鄧先生,我有一個奇怪的問題請教你,請你別笑話我。我是一個對朋友忠心耿耽的人,而且崔朋友麵前有什麼講什麼,決不隱瞞一絲一毫。問題是我最近交了個朋友,真把我氣壞了,我什麼都時他講了,甚至連最怕別人知道的事也對他“交待”得一幹二淨。但他卻無動於衷,絕不對我講他的事。我又難過又惱火,覺得這家夥太不夠朋友,真想從此與他一刀兩斷。可不知怎麼地又舍不得,因為細想想,這個人還挺好的。尤其在關鍵時刻,他還挺仗義。你說我應該怎麼辦?

答:不客氣地說,你真是個可愛的大傻瓜。你以為你把你的隱私“交待”給別人,別人就能等價交換地把他的隱私“交待”給你嗎?而且,這樣才算夠朋友嗎?你可能還以為,隻要把心底的東西說出來,就是忠誠的朋友吧,那你就大錯而特錯了。當然,相互交心會讓人感到一種愉悅,一種放鬆,一種信任,但從此卻是一個可怕的“包袱”,一旦有個風吹草動的,你大概就會焦慮不安了,你就會感到你那麼多“怕人的事”掌握在別人手裏,可能會倒黴的,更可怕的是你還會增加對朋友的懷疑,特別是“知底”的朋友。

年輕人願交朋友,這個年齡段的人四周大概都有一大堆朋友,可是到了中年,朋友就會迅速地減少,也不太願交什麼朋友了,為什麼呢?因為你深刻了,你有生活經驗了,你能冷靜地看到,在物欲橫流的世界上其實很難交到真正的朋友來。

其實朋友的真正含意,是在關鍵時刻能挺身而出幫助你的人,相互交待“隱私”作為交朋友的標準,實際上是給你或你的朋友添亂。相親相愛的夫妻之間,也會有相互保留的隱私,這並非就是要向對方隱瞞什麼,而是你的隱私一旦袒露,往往會傷害對方。你說你覺得這個朋友挺好的,其實也就說明,善於保護隱私的人,並非就不是真正的朋友。

問:鄧先生,從《家庭》等雜誌上看到你對女兒教育的文章,我感動得都掉淚。但我覺得我也是盡心盡力地教育孩子,可結果正相反,孩子簡直就成了我的冤家,天天和我對著幹,幾乎就要把我氣死了!想想真是難過,自從生下孩子,我們兩口子一把淚一把汗地把他養大,為了孩子能享福,我們寧肯受苦受累。可最終他卻成了好吃懶做,學習落後的壞孩子。說實話,有時恨得我都覺得打死他也不解恨!鄧先生,你說我還能怎麼教育他?

答:首先感謝你對我的表揚,其實我並不會教育孩子,而且對教育兩字還有點頭痛。坦率地說,我們中國的家長最願掛在嘴上的話就是教育,但又幾乎絕大部分不懂教育二字的真正意義。

我們對孩子其實就是兩個字:“管”或“慣”。“管”就是打和罵,“慣”就是把孩子當小祖宗供養。從你上麵所說的情況來看,你屬於“慣”孩子的父母。俗話說“慣子如殺子”,你為了讓孩子享福寧肯奴隸一樣受苦受累,其實就是在培育“阿鬥”,最後又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把孩子當冤家,打死也不解恨了。可我們還有句俗話“打死不成才”,用粗暴的管教方式,更不會有好結果的。我大概因職業的關係,對女兒不太管,也不太慣,所以倒使孩子比較正常的成長起來。不過,有一點我和所有的家長不一樣,就是我從來沒覺得我是孩子的父親,反而覺得我也是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