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篇:孫犁文學永遠的旗幟(1 / 1)

“他從冀中和延安走來,他從浩瀚的書海中走來,……孫犁數十年來,博覽群書,通曉甚多,許多篇他的‘耕堂讀書記’,更是膾炙人口”。這是當代著名詩人、散文家薛爾康在《駱駝與鷹——訪作家孫犁》一文所稱道的。然而,在2002年7月11日孫犁老人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稍微讀過孫犁作品的人,也許不難知曉:他的作品是以獨特的語言風格贏得廣大讀者的。他的作品素以清新、樸素、自然而著稱。他的代表作《荷花澱》,從誕生之日起,數十年來一直為人們津津稱道。他的作品仿佛是文苑池中立於清波的荷蓮,是月光下搖拽的竹林,是山穀中寧靜的鬆樹。以他為首的一大批作家被文學界美譽為“荷花澱派”。記得我第一次接觸孫犁的作品是在上個世紀七十代末期,那年我剛滿16歲,正上高二,從一位低年級的同學那兒,我讀到了孫犁的作品,這篇名叫《荷花澱》的作品,印在了初中的語文教科書上。當時,書中優美的語言,作品中鮮明的、富有個性化的人物形象深深感染了我,並在我腦海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們那種識大體、顧大局獻身自我的民族精神,更是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從此,我深深喜愛上了孫犁同誌的作品。並千方百計尋找他的作品來看。

那是我參加工作後不久,一次,托一位朋友從縣圖書館借到了孫犁同誌的小說、散文集《白洋澱記事》,那是本五十年代出版的書,書頁早已泛黃,封麵也十分破舊,破損的書背用細繩索捆紮著。盡管如此,我仍然高興極了。顯然,這本書曾經有許多人借閱過。在限定的時日內,我將書中的文章一一品讀;並將一些優美的段落、詞句抄錄下來;那段日子可以說是到了廢寢忘食的境地。爾後,我又陸續購買了《孫犁文論集》、長篇小說《風雲初記》、《孫犁小說名篇》等書籍。每當夜深人靜,打開他的書籍,讀著那優美的華章,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身影:春兒、小紅、水生女人、李佩鍾、香菊、雙媚、吳召兒等等,一個個年輕婦女的形象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她們有的人甚至無名無姓,但並不妨礙她們為民族利益奮勇獻身的精神,她們是那一時期——抗日戰爭中的婦女代表,她們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她們同樣是“真、善、美”的化身,她們因此而構築成了抗日文學題材上一道亮麗的風景。這些優美的華章,正如孫犁老人在《關於散文》一文中所說的那樣:“它們是:有所見於山頭,遂構思於澗底;筆錄於行軍休息之時,成稿於路旁大石之上;文思伴泉水而淙淙,主題擬高岩而挺立。”他的作品給人一種平樸、自然、真實的美感。解讀孫犁的文章,我從中真正領略了魯迅先生的那句名言:“從水管裏噴出的是水,從血管裏流出的是血。”的內涵。孫犁的文品如此,人品更是如此。作家肖克稱文學大師孫犁老人是“一麵迎風也不招展的旗幟”可謂一語道中了真諦。2002年金梅同誌在編緝《孫犁小說名篇》時更是著文稱讚道:六十多年來,他將自已的生命融入了文學,也可以說將文學融入了自已的生命,但他從來沒有浪擲過些許筆墨;他的一字一句,卻來自對生活的深切的和獨到的感受,都是以真誠的感情出之的啊!……就物質生活而言,孫犁決不是富有的,他的居室中沒有一樣高檔的擺設,連珍藏他一生不能須叟離開的書籍的幾個書櫃子,也是雜湊的;他日常的衣食,有如一般平民那樣簡單樸素;他卻寫下近三百萬字的美文華章,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加增了絢麗的一筆。如今,文學大師孫犁老人走了,這棵文學大樹,這麵文學旗幟永遠的倒下了。但是,他的作品將永存於世。我想喜愛孫犁作品的人們將永遠懷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