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聽後非常高興,便警戒全國各地的軍隊,聲稱救援韓國,並派出可靠的使臣,配備很多的車輛,預備大量錢幣,去對韓玉說:“我國雖小,但已出動全部兵力,希望大王放心大膽抵抗秦軍吧,我國將拚死追隨韓國。”

韓王十分高興,便製止了公仲朋的秦國之行。公仲朋說:“不行啊。用實力來圍困我們的,是秦國;以空洞的許諾救我們的,是楚國。憑借楚國空洞的許諾,輕率地與強敵秦國絕交,必定被諸侯們所嘲笑。況且,楚、韓兩國並不是兄弟友邦,又不是平時約好共同策劃攻伐秦國的。秦國要攻打楚國,楚國才聲稱出兵救援韓國,這必定是陳軫的計謀。再說,大王已經派人向秦國通知了雌備議和攻楚的事),現在又不去了,這是欺騙秦國。對強秦的危害掉以輕心,輕信楚國謀臣的話,大王一定會後悔的。”

韓王不聽,於是和秦國解除盟約。秦國果然大怒,又起兵於韓國在岸門大戰。楚國的救兵不來,韓國被打得大敗。

一五、善於觀察的李慶

李慶喜好歌曲,善於觀察時世的變化。皇帝經常猜忌骨肉,滕王綸等人都被廢黜流放,隻有李慶保全下來。又改任榮陽郡太守,很有政績。

等到李密據守洛口倉,榮陽各縣民眾大多歸附李密,李慶屯兵抵禦把守,李密頻頻幾次派兵攻打,終不能攻破。一年多後,城中糧食吃完,士兵的勢頭日益低落。李密便送信給李慶,信中說:

自從昏庸狂人繼位,經曆了數年時間,剝削民眾百姓,天下遭塗炭。皇帝瑤台之華麗,沒有極盡驕奢,糟丘酒池之荒誕,還不能稱作淫亂。今天我們共舉義旗,鏟除凶殘肆虐的人,四麵八方同心同德,萬裏遠的都來投奔。沒有不是期待人關而滅秦,爭相渡河來滅紂。東邊到海、岱,南到江、淮,凡是他的地官之屬,接受教化向往加人義舉,唯獨榮陽一郡,你獨自堅守執迷不悟。微子,紂之元兄,家族實在要看重;項伯是籍的季父,這樣的親戚可是不遠了。然而還離開朝歌而人周,背叛西楚而歸漢。難道他們不眷戀宗祊、留連骨肉嗎?一旦認識到寶鼎將要他移,知神器先改。而您的先代,家住山東,本姓郭氏,本不屬楊族。隻是因為昔日興隋朝祖先有功德,於是才事先依附磐石,名在葭莩婁敬興漢高,絕不是承繼祖先的業績,呂布對於董卓,確實不是親近的人。芝焚蕙歡,事情不同於此。又加上王之昏主,心同豺狼,仇恨同胞,有越過沉、閼的,隻有勇到了諒,都擊樂器迎接在郊外的部隊。何況您不屬他族,怎麼能自己保全!為大王您考慮,不如用城池來歸附義軍,打開城門奉送糧款,安穩如泰山,高枕無憂,長年享受富貴,也足以成為人們的美談,至於您的子孫,也必定得到您的恩澤。

現在王世充數次被摧垮,自己救不了自己,偷生在晷漏,難道還能支撐多久?段達、韋津、東都自己很堅固,哪有時間去幫助別人?世充早上滅亡,段達晚上便會被消滅。再者江都荒湎,流浪漂泊忘了歸隊,內外崩離,人神都怨憤。上江運米的船隻,皆被抄截,士兵饑餓,半點寂米都吃不到,事切析骸,義均煮弩。在驪山高舉烽火,諸侯不至。在漢於行進的船隻,到來的日子沒有期限。大王獨自把守孤城,絕援千裏,等待送糧食已經有一個多月了,破敗的士兵之多,絕不下幾百人。有什麼可以憑借依靠,還想與我們抗衡!在市肆求得幹魚,這事情不虛假,憑借歸雁來運送糧食,可不知什麼時候有這種事。然而城中豪傑,都是大王的心腹,思慮殺死長吏,將要為我在裏麵打開城門。很恐怕禍生匕首,禍患生於蕭牆,白白的用七尺之軀,來作為懸賞千金的贖品,真可說很寒心,可說是心酸流涕啊。請您能夠三思,自求多福。

當時江都敗局也定了,李慶得到信,於是降了李密,改姓為郭氏。李密被王世充攻敗,又歸還東都,再次改姓楊、越王侗不責怪他。等到侗建製,拜為宗正卿。

一六、不懂戰爭的宋襄公

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冬十一月初一日,宋襄公率師和楚軍在泓水展開戰鬥。宋軍已經擺好了陣勢,楚軍還沒有完全渡過泓水,子魚說:“他們的兵多,我們的兵少,趁他們還沒有完全渡過河來的時候,請下令進攻他們吧。”襄公說:“不可以。”楚軍已經渡過泓水還沒有擺好陣勢,子魚又把這情況報告襄公。襄公說:“還不行。”等楚軍擺好了陣勢,然後才開始進攻。宋軍大敗。襄公的大腿受了傷,侍衛官全部被殺死。

宋國的人都責怪襄公。襄公說:“君子在戰爭中不再傷害已經受傷的敵人,不俘虜頭發半自的人。古人作戰,不靠在對方處於險境時與之作戰取得勝利。我雖然是商朝的後代,也決不進攻還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

子魚說:“您不懂得戰爭。強大的敵人遇到險阻又沒有擺好陣勢,正是上天對我們的幫助。敵人遇到險阻而向他們進攻,不是很好的戰機嗎?即使這樣,還怕不能夠取勝呢!況且現在的強國,都是我們的敵人,即使是老頭子,捉住了也不能放,有什麼理由不抓頭發半自的人呢?平時使戰士認識什麼是可恥的,教育戰士勇敢作戰,目的就是為了殺傷敵人。敵人受傷還沒死,還可以和我們戰鬥,怎麼不再給予打擊呢?如果不忍再加傷害,那就不如一開始就不要傷害;如果不忍俘虜頭發半白的敵人,就不如幹脆認輸,向敵人投降。軍隊就是要利用有利的時機行動,鳴金擊鼓就是用來鼓舞士氣。既然如此,那麼趁敵人遇到險阻時進攻是可以的;既然金鼓的宏壯聲音是用來鼓起士兵的戰鬥意誌的,那麼擊鼓進攻那還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也是可以的。”

一七、宮之奇諫假道

宮之奇是春秋時代虞國的大夫,又叫宮奇、宮子奇。宮之奇小時候曾由虞國的國君撫養成人,因此他同國君之間關係非常親密。

春秋時代是個大變革的時代,其特征即表現在周王室衰微與各個諸侯大國爭霸。晉國在春秋初年於諸侯國中地位很低,而且內亂不息。周僖王四年(前678年),晉武公消除內亂,統一了晉國。晉國統一後兩年,武公死去,其子獻公即位。在消除了內部各支族的威脅之後,晉獻公就專力向外擴張開拓領土。

周惠王五年(前672年)晉獻公滅驪戎(今在山西晉城沁水東)得二女作妾。周惠王十六年(前661年)建立上下兩軍,獻公自領上軍,太子申生領下軍。同年晉滅耿(今在山西河津界汾水南)、霍(今在山西霍縣)、魏(今在山西芮城)三國。第二年命太子申生攻滅狄人東山皋落氏(今在山西曲沃東)。周惠王十九年(前658年),晉獻公命裏克荀息率兵攻打虢國(今在河南陝縣三門峽)。晉國要攻虢國必須要經過虢北麵的虞(今在山西平陸),荀息讓晉獻公用屈地產的良馬和垂棘璧向虞君借道,以使晉軍通過虞地攻虢國。虞君十分貪財,收下禮品後一口應允,宮之奇怎麼勸說虞君也無效,晉軍很快攻下虢國重鎮下陽(今在山西平陸東北)。

三年後,晉國再次向虞君借道,大夫宮之奇極力勸阻,他說,萬萬不能借路,虞國與虢國的關係就像是人的牙齒和嘴唇的關係一樣,欲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就要受凍,虢國如果滅亡了,虞國一定也很難生存,必會跟著滅亡的。虞君又不聽,仍讓晉國軍隊通過。宮之奇便帶著族人向西山(虞國西界)出走。晉國攻下虢國都城上陽(今在河南陝縣南),滅掉虢國。在返回的路上,晉國順道將毫無準備的虞國滅掉了,虞君與大臣百裏奚等人統統作了俘虜。荀息從虢國來到虞君的宮中,取出了垂棘璧;在虞君的馬廄中牽回千裏馬,帶回晉國交給晉獻公,晉獻公看到很高興,他開玩笑說道,馬還是我的馬,隻不過多長了幾顆牙齒而已。

虞君沒有聽從大夫宮之奇的勸告,成了亡國之君。晉獻公則消滅了其周圍的一係列國家,晉地西到黃河與秦國相連,西南到今黃河三門峽一帶扼有桃林塞險關,南到今山西河南交界地,東至太行山麓,北與戎狄接壤,成為北方的一個大國,到晉文公時,成了各諸侯的霸主。

一八、不知所終

“不知所終”說明不知下落或下落不明。

此典出自《後漢書·逸民列傳》:“於是遂肆意,與同好北海禽慶俱遊五嶽名山,竟不知所終。”

東漢時,河南窮苦的讀書人名向長。他家境貧寒,經常上頓不接下頓。好心的鄉親們經常接濟他。

一天,鄰居送給向長一鬥米,向長隻留下兩升,其餘的又還給了鄰居。鄰居問他說:

“向長呀,這米是送給你家的,為什麼不全部收下呢?”

向長回答說:“夠吃幾天就行了,我覺得一個人還是窮一些好,窮比富好啊!”

鄰居不明白他的意思,隻好搖頭。

向長對《老子》和《易經》這兩部書,讀得非常透徹,能夠成章成節地背誦下來。鄉裏人都覺得他有很大的學問,就勸他去做官,然而向長總是微笑著說:

“我這個人是做不得官的呀,我是一個山野中的人!”

有一次,王莽的大司馬王邑向朝廷推薦向長,他對王莽說:“河南的隱士向長精通周易,學問不淺,能夠為您效力呀!”

“好吧!快派人把他請來吧!”

但是向長卻婉言拒絕了。

鄉裏人對他的行為很不理解,就問他:“到朝廷做大官,有權有勢,金銀滿車,你怎麼不去呢?你難道是傻子嗎?”

向長含笑不語,老半天才吐出一句話:

“我認為,人的地位顯貴還不如地位低賤的好!”

鄉親們都笑他說:“你一定是學問太深了,越學越糊塗了……”

“不,不,”向長一本正經地說,“我的學問還不夠,到如今我還弄不清楚,是死了好呢,還是活著好些……”

從那以後,鄉裏人都把他當成一個怪人,沒有人再與他來往了。

後來鄉裏人聽說,向長的兒女們長大成家立業後,向長就和他的幾個老朋友,去泰山、衡山、恒山、嵩山、華山旅行,幾年之後就沒人知道他的下落了。

一九、藏舟藏山

“藏舟藏山”形容天地自然運行,其勢不可遏止。

此典出自《莊子·大宗師》:“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遁。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

把船藏在海邊岩壑裏,把山藏在大澤中,自以為非常牢固了。但是在夜半之時,大地的造化仍在默默地運行變遷。如同一個強有力者把船移走,把山運走,隻不過愚昧的人不知道罷了。無論是藏小的東西,還是藏大的東西,大小雖異而藏皆得宜,無法製止它的變化,想躲避這個變化是不可能的。當然,如果說把天下藏在天下,不會發生變化,那是自然的。因為把天下藏在天下,就談不上藏了。而這種不藏,正是萬事萬物常存的大情理啊。

二〇、曹商得車

“曹商得車”諷刺那種為了牟取私利,便不擇手段,什麼卑鄙下流的勾當都能使出來的人。

此典出自《莊子·列禦寇》。

有一個宋國人,名叫曹商。

一次,他受宋王派遣,出使秦國。臨行前,宋王賜他幾乘車馬。到了秦國,他深受秦王喜歡,於是秦王又贈他百乘車馬。

曹商返回宋國,見到莊子,得意洋洋地說:“當年住在窮街陋巷,窮困潦倒,編鞋度日,麵黃肌瘦,這是我的短處。如今一旦憑三寸不爛之舌,打動萬乘之主,受贈車馬百乘,這是我的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