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他對文種說:“如果總是這樣,何時能向吳王報仇呢?”文種說:“我有七個計謀,能夠消滅吳國,讓我們報仇雪恨:第一、多給吳國賄賂,讓吳國的君臣喜歡;第二、收買吳國的糧食,弄空他們的倉庫;第三、用美人計誘惑吳王,使他荒淫無道;第四、送給吳國最好的磚、瓦、木料和木工、瓦工,以便讓吳國大興土木,目的是讓他勞民傷財;第五、打發探子去當吳國的臣下;第六、到處散布謠言,讓忠臣們退避不問國事;第七、自己多積存糧草,操練兵馬。隻要能夠做到這些,最後一定能把吳國滅了。”勾踐連連點頭,說:“好計策!好計策!”

這時,夫差正打算起造姑蘇台。越王趁機,準備幾根又長又大的木料,打發文種送去。夫差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木料,非常高興。但這幾根大木料竟把起造姑蘇台原來的計劃改變了。大材不可小用,姑蘇台不僅得加高一截,還要往外擴展,才能夠合適。這麼一來,工程大了。苦了吳國的老百姓,不分白天夜晚地幹,稍有不慎便遭鞭打。

勾踐見文種的這一個計策起了作用,就叫他和範蠡去找美女。範蠡說:“這事我早準備好了。托大王洪福,我找到一位既精明又懂大義的姑娘。她叫西施。她情願犧牲自己去替大王報仇。她還找了一個姐妹,叫鄭旦。大王把這兩個人送給夫差,文大夫的第三個計謀絕對又能成功。”於是勾踐就打發範蠡護送她們去吳國。

範蠡帶著西施和她的幫手鄭旦去吳國。西施和範蠡本來是一對情人。一路上有說不出來的傷心難受。倒是西施很有誌氣,咬著牙,把自己的眼淚往肚子裏咽,裝出一副一本正經的樣子。她對範蠡說:“你別傷心了!如果咱們亡了國,我們還能夠談情說愛嗎?咱們已經把生命獻給國家,就再也不能那麼兒女情長了。再說,送給夫差的隻是我的人。我的心永遠是你的,誰也搶不去。我無所畏懼的隻是將來計策成功了,你也許不要我了。那時候,即使咱們還有見麵的日子,我哪兒還有臉麵再見你呢?”範蠡低著頭默默地聽她說著這些話,聽到最後兩句,急得他指天發誓說:“你為了大王,為了父母之邦,為了我,去受如此大的委屈,我已經佩服得無話可說了。我如果不把你當做天底下最純潔的女子看待,叫老天爺重重地罰我!”

他們進了吳國的王宮。西施的美貌當然不用說了,再加上西施那種才幹、見解和談吐,處處高人一等。沒幾天工夫,夫差就成了西施的俘虜。西施不僅叫夫差寵愛她,還叫夫差尊敬她。她見夫差成天陪著她,反倒生了氣。她皺著眉頭說:“大王知道如今天下的大勢嗎?楚國打了敗仗之後,至今還沒恢複元氣;晉國也早已失去了霸主的威風;齊國自從晏平仲死後,國家已經沒有可用之才了;魯國三家大夫隻知道拚命地擴充自個兒的權勢。中原諸侯哪有一個能夠跟大王相比的呢?大王不趁著這時候去幹一番頂天立地的大事業,反倒天天陪著我們飲酒作樂,別人還以為是我把您的誌氣消磨光了。即使您不為吳國增光添彩,至少也該為了疼我,去當中原的霸主,讓我也在曆史上落個美名。”夫差聽了西施的這番話,心裏充滿了快樂和佩服。

正在這時,齊國派使者來請求吳國派兵一同去打魯國,說是因為魯國欺負邾國。夫差下決心要到中原去做一番事業,於是便答應齊國,發兵去跟齊國軍隊會師。

原來邾國的國君娶了齊悼公(齊景公的兒子)的妹妹做夫人,自以為有了靠山,便狂妄起來,逐漸地和魯國產生矛盾了。魯哀公(魯定公的兒子)叫季孫斯去打邾國,把邾君逮去。齊悼公認為魯國逮了他的妹夫,就是蔑視他,這才聯合吳王夫差一起去打魯國。魯哀公一聽齊國借了吳國的兵馬前來攻打,連忙把邾君放了,又向齊國賠不是。齊悼公有了麵子,就不想再打仗。煩勞打發使者於是他就對吳王夫差說:“魯國已經求和了,不敢再煩勞大王的大軍,大王請回去吧!”夫差當然不會答應了,他說:“這麼老遠趕來,發一回兵也不容易。叫我發兵的是你們,叫我退兵的也是你們,難道我吳國是你們齊國的屬國嗎?”他就帶著這大隊人馬去打齊國。魯國見風轉舵,連忙給夫差送去厚禮,跟著他一塊兒去打齊國。兩國的兵馬一直衝進齊國,齊國國內一片混亂,自上而下沒有不埋怨齊悼公的,說他不該把敵人請進來。這時候齊國頗具勢力的大夫陳恒(陳恒,也叫田常;古文田陳二字通用)和鮑息兩家就趁機殺掉了齊悼公,向吳王夫差請罪求饒,表示願意年年進貢,服侍吳國。這樣,不但魯國,連齊國也做了吳國的屬國。

夫差一發動進攻,就收服了齊、魯兩國。他從中原回來後,更加佩服西施,把她當做謀士,經常跟她談論國家大事。朝廷上有什麼疑難的事也跟她商量。有一回,夫差對她說:“今天越國的大夫文種來我們這兒了。他說,越國收成不好,糧食不夠,打算跟咱們借一萬石糧。過年如數歸還。你覺得這件事應該怎麼辦?”西施問:“大臣們怎麼說的?”夫差說:“他們也沒有一定的主張。伯嚭他們勸我答應。伍子胥卻堅決反對。”西施冷笑了一聲,撇撇嘴說:“芝麻綠豆大的事也值得費這麼大的勁?大王是個精明人,您沒聽見過‘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這兩句話嗎?既然越國已經屬於大王的了,那麼每個越國人全都是大王的人。難道說大王就忍心讓他們活活餓死嗎?起初齊桓公在葵丘開大會的時候,就不允許諸侯囤積糧食,每個國家都應當幫助鬧饑荒的鄰國。秦穆公還拿大批的糧食去救濟敵國的難民,他才稱得起西方的霸王。難道大王還比不上齊桓公、秦穆公嗎?”夫差連連點頭稱讚,說:“大臣們也有勸我應該救濟越國的,但他們沒像你說得這麼有理有據。我明天就答應文種。”

文種領了一萬石糧食,回到越國。文種把這些糧食全都分給了窮人。這樣全國人都很感激越王。第二年,越國糧食豐收。文種就挑選了最好的可以做種子的糧食一萬石,親自把它們歸還給吳國。夫差見勾踐言而有信,更加高興了。他把越國的糧食拿來一看,粒粒飽滿,就對伯嚭說:“越國的糧食顆粒比咱們的大。咱們就把這一萬石糧食當作種子,這樣一來,咱們的莊稼也就更好了。”於是伯嚭就把越國的糧食分給農民,讓他們去種。到了春天,吳國的莊稼人下了種,天天隻等著新秧長出來。等了十幾天,依然還沒發芽。他們心想,也許好種子要比普通種子長得慢一點。於是他們就耐著心又等了幾天。沒想到全國撒下去的種子全都黴爛了。他們沒了主意。後來,隻好趕緊又播下他們自己的糧食種子,但這時候已經誤了下種的時候。這一年肯定要鬧饑荒了。吳國的老百姓都紛紛埋怨吳王不顧土地合適不合適,就貿然地使用了越國的種子。他們哪兒知道文種的惡毒呢?原來他送去的都是已經蒸熟了又曬幹的種子啊!

越王勾踐聽說吳國鬧了饑荒,就想趁機發兵攻打吳國。文種說:“還早著呢!一是,伍子胥還在;二是,吳國的兵馬還沒派到別的國家去。”越王勾踐隻好耐心等著,並抓緊時間擴大軍隊,操練兵馬。

五、長袖善舞

“長袖善舞”比喻有所憑借,事情容易成功,現在多用它形容有錢財、有手腕的人善於鑽營。

此典出自《史記·範雎蔡澤列傳》:太史公曰:韓子稱稱袖善舞,多錢善賈,信哉是言也!範雎、蔡澤世所謂一切辯士,然遊說諸侯至白首無所遇者,非計策之拙,所為說力少也。及二人羈旅入秦,繼踵取卿相,垂功於天下者,固強弱之勢異也。

範雎和蔡澤是戰國時期兩個著名的人物,他們都非常有辨才,先後做過秦國的宰相,一時成為眾人仰慕的名士。

範雎原是魏國人,在中大夫順賈家裏做賓客,因受到順賈的猜忌,差一點被他處死。範雎化名張祿逃到秦國,靠著一張能言善辯的嘴巴,得到秦昭王賞識,竟然做了秦國的宰相,掌握了秦國大權,秦王封他為應侯。

蔡澤是燕國人,曾經遊說趙國、韓國、魏國,但這些國家都不肯任用他。於是,他找人給自己相麵,相麵的人嘲弄說:“看你的鼻頭像蠍子,肩膀蓋過脖子,兩條腿彎曲得中間能爬過一條狗,從模樣上看你一定是聖人呀,聖人總是和常人模樣不一樣啊!”蔡澤毫不在意,很自信地說:“你看吧,將來我會懷抱黃金之印,腰係紫綬玉帶,受任於君主之前……”

蔡澤想去秦國,欲能先見到範雎,因為範雎此時正是秦國的宰相。為了讓範雎接見他,他提前托人去報告範雎:

“燕國客卿蔡澤,乃當今天才智士,雄奇善辯,如果一旦拜見秦王,恐怕就會替代你的位置當上宰相。”

範雎也是自命不凡的人物,怎麼會相信蔡澤的妄言?就決定見他一麵。

蔡澤見到範雎後,大談天下興亡之變,君臣依附之狀,有根有據,有情有理,範雎非常佩服。蔡澤又誠懇地對範雎說:

“請允許我說一句不敬的話,您現在為秦國已經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官位極尊,又得到秦王寵信,如今正是退隱的好時機。這時退下來,保住了一生的榮耀信譽,不然的話恐怕會遭到災禍呢!曆史上的教訓不能不吸取呀,商鞅為秦孝公製定刑法,賞功罰罪,勸民農耕,使秦國無敵於天下。他的功勞是很大的了,可是卻遭受車裂而死;白起將軍率領幾萬兵馬與鄰國交戰,先攻楚,後攻趙,長平之戰殺敵四十餘萬,為秦立下了汗馬功勞,最終還是被迫自殺;吳起為楚悼王立法,定楚國之政,兵震天下,成服諸侯。後來卻被楚王肢解喪命;文種為越王深謀遠慮,救活越國,墾荒種地,扶植農桑,使越國強盛起來,終於報仇雪恨了,可是最終還是被越王所殺……這四個人都是因為大功告成之後沒有及時告退,才遭到禍患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成功之下,不可久處’。所以我勸您及早交回相印,退而隱歸山川,好好地享享清福。如果你舍不得離開,猶豫下不了決心,往而不能自返,其結果恐怕就與那四個人一樣,不堪設想啦……”

蔡澤的一席肺腑之言,讓範雎感動萬分。範雎回想近幾年來,秦昭王總是對自己有不滿意的地方,不如早點離開他為好。於是範雎盛情款待了蔡澤,第二天便親自去拜見秦昭王,對他說:“剛剛從燕國來了一位能人,智謀超人,本事出眾,古今王業、世俗之變,了如指掌,完全可以輔佐君王處理朝政。我見到的人很多,卻沒有超過他的。我的能力也不如他了,請君王見他一麵就知道了。”

秦昭王見到蔡澤,果然非常喜歡他,立即拜他為客卿。範雎又以自己生病為理由,辭去宰相的職務,於是秦昭王就讓蔡澤當了宰相。

範雎和蔡澤為什麼能贏得秦王的信任,做了秦國的卿相呢?司馬遷在《史記》中為他們寫傳記時說:“他們像跳舞的人有美麗的舞衣、商人有更多的本錢一樣,因為他們有一張能言善辯、與眾不同的嘴巴!”

六、成敗蕭何

“成敗蕭何”比喻事情的成功與失敗都是一個人造成的。

此典出自宋代洪邁《容齋續筆·蕭何紿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做劉邦的大將時,有人揭發他與陳豨勾結謀反。呂後知道這件事情後,想叫韓信進宮受審,但又怕他不肯就範,於是找蕭何來商議。商議的結果是:用欺詐的辦法讓韓信入宮。他們叫手下的人通知韓信:陳豨已被平定,立刻進宮共同慶祝劉邦平定陳豨的勝利。韓信本來想稱病不去,但迫於形勢,隻得勉強入朝。入朝後,韓信當即被呂後處死了。

以前韓信被任命為大將是蕭何舉薦的,如今處死韓信又是蕭何出的主意,因而俗語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後來被簡縮成“成敗蕭何”。

七、齒亡舌存

“齒亡舌存”比喻剛強的不能立足、柔和的能夠存在;也可以借用來說明有道的能夠永存,無道的終遭滅亡。

此典出自《說苑·敬慎》。

春秋時著名的大學問家老子(又稱老聃),本名李耳,字伯陽,楚國人,是著名的《道德經》的作者。他在周朝做官時,孔子也曾去向他請教實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