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老子的老師常縱生病了,他前去探望。常縱倚在床上,張開嘴讓老子看,問他道:“我的舌頭還在裏麵嗎?”老子答道:“在裏麵呀。”常縱又問他道:“我的牙齒也還有嗎?”老子搖搖頭說:“牙齒是沒有了!”常縱接著又問道:“你明白這是什麼道理嗎?”老子回答道:“舌頭之所以還存在,我想那是因為它很柔軟的緣故吧!牙齒之所以脫落,可能是因為它太剛強的原因吧?”常縱聽了,高興地點頭說:“你說得沒錯,世界上的事情、道理都是這樣的。”
常縱是主張仁義而鄙棄強暴的,所以他借用舌頭和牙齒來說明:舌頭因其柔(仁義)而存在,牙齒因其剛(強暴)而覆亡(脫落)。仁義必定戰勝強暴,這是堅定不移的道理。做人如此,國家亦如此。
八、寵辱不驚
“寵辱不驚”就是被寵不驕,被辱不急,對得寵和受辱都無動於衷。人們常用來形容把得失置之度外。
此典出自《新唐書·盧承慶傳》:“承慶嘉之曰:‘寵辱不驚’,考中上其能著人善類此。”
唐代時,有一位吏部民員叫盧承慶,字子餘,幽州汲縣(今屬河北)人。唐太宗時,他擔任對官吏的考績評功工作。他作風正派,公道負責。
有一次,有一個負責運糧的官吏在運糧途中把糧船沉沒了。盧承慶以他沉船失糧,在對他考績時給他評了個“中下”。這個運糧官知道後,既沒有異議,也沒表現出任何的疑懼不安。可盧承慶轉而一想,糧船沉沒,不能全怪他一人,如遇大風浪,也不是他一個人能挽救得了的,評為“中下”有失公平,於是改評“中中”並告知本人。誰知這個運糧官聽了以後,既沒有說感謝的話語,又沒有流露出激動欣喜之情。盧承慶了解到這些情況後,非常佩服這個人的風度,誇獎說:“真是寵辱不驚,難得難得!”最後,又把“中中”改為“中上”。
九、處之泰然
後人用“處之泰然”形容對待困難或緊急情況毫不在意,沉著鎮定。
此典出自《論語·雍也》朱熹注:“顏子之貧如此,而處之泰然。”
春秋時,在孔子的學生中,有一個叫顏回的人,被孔子稱為是品格高尚的君子。有一天,孔子對其他學生說:“顏回的品德多麼高尚呀!他用一個竹筐子吃飯,一個瓢喝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裏麵,別人都無法忍受這種困苦,但顏回卻依然快快樂樂。他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呀!”
南宋時,著名學者朱熹曾注釋過《論語》。在顏回的這段記載後麵,朱熹感慨地寫道:“顏回的家境貧困到這種程度,他卻處之泰然。”
一〇、楚王夫人鄭袖進讒
魏王送給楚王一位美女,楚王很喜愛她。夫人鄭袖知道楚王愛這位新人,自己也就特別喜愛她,挑選她所喜歡的衣服、裝飾品購置,選擇她所喜愛的房間和臥具配備。總之比楚王還更喜歡她。楚王說;“女人靠美色來侍奉她的丈夫,忌妒之心是人之常情。現今鄭袖知道我喜愛這位新人,就比我更愛她,就象孝子侍奉父母、忠臣侍奉君主一樣。”
鄭袖得知楚王以為自己無忌妒之心,就對新人說:“大王喜愛您的美麗。不過他討厭您的鼻子。您若去見大王,一定要用手捂住鼻子。”新人下次會見大王時,便用手捂住鼻子。楚王對鄭袖說:“新人見了我,就捂住鼻子,這是為什麼?”鄭袖說:“我知道。”楚王說:“即使是壞話你也說出來。”鄭袖說:“她好象是討厭聞大王身上的臭味。”楚王說:“大膽!”於是下令給新人處以劓刑,不許違抗命令。
一一、李斯勸解逐客令
戰國時期,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呂不韋幫助秦國的公子異人取得了秦國君的位置,又為異人的兒子贏政繼承王位立了大功,當上了宰相。後來,呂不韋的勢力越來越大,贏政感到了他的威脅,就下令罷免了他。
因為呂不韋不是秦國人,而且他還收養任用了一批其他國家的客卿,於是泰國的朝廷發出了一個通告,說是:“其他國家的人來秦國做官,都是各自為自己的國家作說客,挑撥我們國內上下不和睦,現決定將外國的客卿一律驅逐出境。”
有一位來自楚國的客卿,名叫李斯,他也在被驅逐之列。他在離開泰國的途中,給泰國國君贏政寫了一份呈文。
他在呈文中寫道;“從前,秦國第九任國君秦穆公為了富國強兵,從各國廣召賢明人士,從西戎部落中物色到了由餘,從東方宛城得到百裏奚,從宋國迎接了賽叔,到晉國召來了丕豹、公孫支。結果,吞並了20多個封國,稱霸酉戎。秦國第25任國君秦孝公,重用魏國人公孫秋,變法革新,使得泰國更加強盛,各國歸附。秦惠王重用魏國人張儀的謀略,瓦解了六國的合縱聯盟,使他們紛紛與秦國和好。秦昭王得到魏國人範雅的幫助,使朝廷的權力擴大,私人的勢力減小。以上四位國君,都是利用外籍客卿的力量,成就了傳大的功業。由此看來,外籍的客卿並沒有什麼地方辜負了泰國。美女、音樂、珠寶,秦國都不出產,可是泰國國君卻到處收羅,一一享用,而對外籍的客卿,卻不管好壞,不問是非,隻要不是秦國人,就一律驅逐,這不是看重女色、音樂、珠寶,而輕視人才嗎?泰山不排斥微小的塵埃,才能這樣高大;江海不拒絕細流,所以又深又廣;君主不驅逐賢明的人才,才會創立偉大的功績。正是由於這個緣故,三皇五帝得以無敵於天下。如今,秦國國君驅逐客卿,把聖賢資助敵國,把人才送到別的君王那裏,這等於把軍隊借給醫寇,把糧草送給強盜。”
秦國國君贏政看了李斯的呈文,被他所說的道理打動,立即下令恢複李斯的官職,撤銷驅逐客卿的命令。這時,李斯已經走到了陝西的臨潼一帶,贏政命令人把他追了回來。
後來,贏政重用李斯,采納了他的許多計謀策略,最終完成了吞並六國統一天下的大業。
一二、築城求安逸
戰國時期,諸侯紛爭天下、戰事頻繁天,齊國君主齊宣王上朝,看了看侍侯在兩旁的大臣,說;“我們齊國夾在幾個強國之間,每年都要為防守和打仗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誰能想出個一勞永逸的好的計策呢?”
他見大臣們都沉默不語,就又接著說:“如今,我想征調全國的強壯勞力,築一道大城牆,東起自大海,連接即墨。經過太行山,到達轅轅山,再直下武關,綿延4000裏,把齊國跟各國隔絕開來,使秦國不能從西邊窺視偷襲我國,楚國不能從南邊覬覦攻掠我國。韓國、魏國也不能從兩邊夾擊我國,這難道不是極為有利的嗎?現在讓百姓建築城牆,雖然有些勞苦,可是今後就不必有出征戍守的負擔,也不再有受侵被欺的禍患,這就可以永遠安逸了。聽到我下令,百姓們誰不歡欣雀躍而來呢?”
艾子聽了齊宣王的話,不以為然,就對他說:“今天早晨下大雪,我來朝廷時,看見路旁有一個百姓赤裸著身子凍倒在雪地上,望天唱歌。我覺得很奇怪,就問他為什麼凍成這樣還唱歌。他回答說:‘大雪兆豐年,姑且為明年人們可以吃到價錢便宜的麥子而高興,可是我今年就要凍死了’。這正如今天要築城的百姓,不知將來享受長久安逸的人是誰呢!”
一三、溺井之狗
“溺井之狗”比喻幹了壞事的人,總是要千方百計阻撓人們揭露他的惡行。
此典出自《戰國策·楚策一》。
有一個人,因為他的狗能抓到禽獸之類的東西,所以他特別喜愛它。他的狗曾經把尿撒到水井裏。被他的鄰居看到,想要進門告訴它的主人。狗憎惡他,就擋在門口咬他。鄰居害怕它,最終沒有進去。
一四、牛鬼蛇神
“牛鬼蛇神”本來是指“牛頭之鬼,蛇身之神,”是古代神話傳說中虛構的擬人形象。後人用來比喻那種極端醜惡、遭人唾棄的人物。
此典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李賀詩序》:“鼇擲,牛鬼蛇神,不足為虛荒幻誕也。”
李賀是李唐皇室的遠門親戚,但家世早已沒落,生活困頓。李賀在很年輕的時候便致力於詩歌的寫作,他的詩才曾引起當時文壇的讚歎。在他十幾歲的時候,號稱“東京才子”、“文章巨公”的韓愈和皇甫湜都因為驚異於他的才華而訪問他。李賀隻活了二十七歲,是一位多才而短命、有特殊成就的詩人。他曾寫過“雄雞一唱天下白”,“黑雲壓城城欲摧”等名傳千古的詩句。另外,也有不少作品構思獨特,意境虛幻,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想象和濃厚的神奇色彩。杜牧《李賀詩序》中的這幾句話就是比喻李賀詩歌裏虛幻荒誕的成分的。
一五、懷璧其罪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指本來沒有罪的人由於有了一些錢財,引起有些人的覬覦,如果不拿出來,就會弄得人財兩空。後來人們用“懷璧其罪”比喻人因多財而得禍。也寫作“懷壁為罪”。
此典出自《左傳·桓公十年》:“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戰國時,齊國有一個大臣叫張醜,在燕國做人質,燕王打算殺死他,他乘機逃走了。即將逃離燕國邊界時,卻被守邊界的小吏捉住。這時張醜急中生智,恐嚇小吏說:“燕王要殺死我的原因,就是因為有人說我藏有寶珠;他想得我的寶珠,但我現在已經沒有寶珠了,燕王不肯相信我。現在你把我捉住,我在燕王麵前隻要說是你奪了我的寶珠,吞到肚子裏去了,到那時候,燕王一定會殺死你,剖開你的肚子;割你的腸子,君王們都是貪得無厭的人,隻知道財利,我遲早總要死,但是你的腸也要一寸寸被割斷呢!”守邊的小吏被他說得有點害怕起來,於是就把他放走了。
一六、欺世盜名
“欺世盜名”指用不正當的手段欺騙世人,竊取名譽。
此典出自《荀子·不苟》:“是奸人將以盜名於暗世者也,險莫大焉。故曰:盜名不如盜貨。”
春秋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史魚酋,又名史魚。他曾經多次進諫勸說衛靈公,但是所提意見都沒有被采納。到了後來,史魚病重,臨死時,他告訴兒子,在他死後不要把屍體裝進棺材,要實行“屍諫”。衛靈公知道後,對史魚大加讚揚。孔子也說他是個“正直”的人。
戰國時,齊國有個貴族出身的人叫田仲,又叫陳仲子。他的哥哥是一位食祿萬鍾的富翁,可是田仲離開了哥哥,靠織草鞋為生,自命清高不凡。
戰國時的思想家、哲學家荀子認為,史魚、田仲的行為實際上是欺世盜名。荀子說:沒有比盜名這種行徑更邪惡,它甚至比偷盜更惡劣。
一七、大謬不然
“大謬不然”比喻原來沒料到的荒謬,也指大錯特錯,事情完全不是這樣。
此典出自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一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
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縣)人,是我國著名史學家,著有《史記》。漢武帝時接替他的父親司馬談的職位任太史令。公元前99年,司馬遷由於為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被處腐刑。因而,司馬遷非常苦惱和憤恨,在《報任少卿書》裏,他發泄了這種情緒。他說:自己因為恩蒙漢武帝重用,本來準備鞠躬盡瘁報答知遇之恩,但萬萬沒有想到,由於自己過分的忠心,反而受到了摧殘,天下的事情真是太荒謬、太離奇了,大大地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一八、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比喻正直靈巧的人,不自我炫耀,表麵上好像很笨拙。
此典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姓李名耳(也有人認為姓老名聃),是和孔丘生於同一時代即春秋末期的一位思想家。著有《老子》一書,共八十一章(關於老子的姓名及《老子》一書是不是老子所著,曆來有爭議,本書《老子》為老子所著)。此書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過程,包括某些樸素的辯證法,內容涉及政治、軍事和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