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四十五章是老子人生論的一部分。在這一章裏,老子運用樸素的辯證觀點指出:有道德修養的人,其言行的實質和表現出的現象未必都是一致的。他說:大的成就好像虧缺,但它的用處是不會失敗的。大的充實好像空虛,但它的用處是不會窮盡的。大的正直好像彎曲。大的靈巧好像笨拙。大的辯才好像語言遲鈍。大的得利好像虧本。在生活方麵,活動可以戰勝寒冷,靜止能夠戰勝炎熱。在政治方麵,清而無欲,靜而無為,可以做天下的君長。
一九、老將軍鄧芝
三國時期蜀國有一位老將軍,名叫鄧芝。他對於蜀吳聯合共同抗擊魏國有著很大功勞。
原來劉備在世的時候,吳國孫權曾派人到蜀國,商討兩國和好,一起抗魏。蜀國也派使者去過吳國回拜孫權。可是劉備死了以後,與吳國那邊和好的事情不再提了,為此諸葛亮很十分擔心,怕吳國改變主意,不再與蜀國和好。
一天,鄧芝來見諸葛亮,說:“先帝故去,今主上幼弱,現在應該派人與吳國談判,重修友好。”“你說的對呀,我每天擔心的就是這件事!可是一直沒找到合適的人當使者去吳國,現在可找到了……”諸葛亮高興地拉住鄧芝的手說。“那是誰呀?”鄧芝十分急切地詢問。諸葛亮笑了:“就是你呀,你去吳國最合適!”
鄧芝到了吳國,孫權稱病不見他。鄧芝猜到孫權變了心,不打算與蜀國友好了,可能吳國要依附魏國。鄧芝就寫了一封信,送給孫權。信上說:“我這次來不單是為了蜀國,也是為了吳國。”孫權這才答應召見鄧芝。
孫權坦率地告訴鄧芝:“我是誠心願意與蜀國和好,可是擔心的是劉禪幼弱,國小勢微,如果魏兵攻擊,你們自身難保呀,我為這事憂慮啊,因此猶豫不決……”
鄧芝說:“吳、蜀兩國四州之地,這是成就王業的基礎。諸葛亮乃當今英傑,蜀國地勢險要十分牢固;吳國有三江之阻,固若金湯。假如把我們兩國的優勢合為一股,像唇、齒那樣互相幫助,進攻可以兼並天下,退卻可以鼎足而立。這不是擺在眼前的事實嗎?如果吳國屈服魏國,那江南之地就不再是大王的了……”
孫權沉思良久,緩緩地說:“你說得很對,還是吳蜀聯合為妙!”接著吳國拒絕了魏國的和談要求,另派使臣與蜀國商談和約。鄧芝後來當上車騎將軍,為蜀國屢建戰功。
二〇、韓信千慮一得
漢時韓信用背水一戰的巧妙戰略,打敗了趙國二十萬大軍,並且殺死了趙相成安君,活捉了趙王和趙國謀士李左軍。
韓信知道李左軍是一個很有智謀的人,於是便邀請他前來,十分虛心請教道:“我現在想北伐燕國,東伐齊國,請問怎樣才能取得勝利?”李左軍一開始自己身為俘虜,不敢妄議大事,後經不起韓信再三請求。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狂無之言,聖人擇焉”。我的意見未必中用,但也姑且提一提,趙成安君雖有百戰百勝的計謀,可是一旦有失,就為將軍擊敗身死,今日將軍渡西河,擒魏王,一舉而下井徑,不到一日破趙二十萬大軍,名聞海內,威震天下,哪個不知將軍智勇。可是,今民眾勞苦,士卒疲乏,將軍想以這勞倦疲憊的軍隊,進軍於燕國堅固城垣之下,可能日子拖久了,力不能自拔,那時,弱燕不服,齊必拒守邊境以自疆,齊、燕不肯降,楚、漢西邊勝負沒能分出來,那時局麵危急,將軍恐怕還未考慮到。根據我的看法,我認為進軍一事是錯誤的。韓信問:“那怎麼辦呢?”
李左車說:“為今之計,不應進軍。一方麵撫恤趙國死士遺孤,在百裏之內,請宴大夫,搞勞士卒;另一方麵,以兵勢北向燕國,並寫一封信說明自己的優勢,向燕國示威,這樣燕國不敢不服從。燕國的事定下來之後,再派一辯士出使齊國,齊國一定被震懾住。這就是兵書說的‘先虛而後實’。”韓信便照李左車的計策辦理,燕國果然主動投降了。
二一、龔遂治齊
龔遂,字少卿,山陽南平陽(今山東鄒縣)人。以明經為官,至昌邑王郎中令,事昌邑王劉賀。龔遂為人忠厚,剛毅有大節,內諫爭於王,外責傅相,引經義,陳禍福,至於泣遞,蹇蹇不已。當麵指責劉賀的過失,常說得劉賀掩耳而走,說:“郎中令善醜人。”昌邑國中人盡皆畏憚之。漢昭帝死,劉賀立,動作多無法度,龔遂屢諫,劉賀不聽。後劉賀被廢,昌邑群臣坐諂劉賀於不道而被殺者二百餘人,隻有中尉王陽和龔遂二人以多次諫爭,得以減死,髡為城旦。
漢宣帝即位以後,渤海郡(治今河北滄州東南)和鄰近的郡縣屢次發生饑荒,盜賊蜂起,郡二千石不能擒製。宣帝想選擇有治民之材的官吏前去任職,丞相禦史推薦龔遂可以任用,宣帝便任龔遂為渤海太守。當時,龔遂已經七十多歲了,人又長得形貌短小,沒有氣派。宣帝召見時,見龔遂是這個樣子,和龔遂的盛名不相符合,心中微感失望,有點輕視,對龔遂說:“渤海郡治廢亂,朕甚憂之。你想采取什麼辦法止息盜賊,以稱朕意呢?”龔遂回答說:“渤海郡地處海濱,偏僻遐遠,不沾聖化,其民困於饑寒,官吏卻不體恤,故使陛下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器玩於汙池中耳。如今陛下是想使龔遂壓服他們呢?還是安定他們呢?”宣帝聽了龔遂的回答,非常高興,說:“選用賢良,本就是為安定之。”龔遂說:“臣聽說治理亂民就像治理亂繩一樣,不能著急。隻有緩緩辦事,然後可治。臣願丞相禦史暫且不要以文法拘絆臣的手腳,使臣得以一切便宜從事。”宣帝同意,並加賜黃金,贈給龔遂乘傳之車。龔遂上任至渤海郡界,郡中聽說新太守到來,派出郡中的軍隊出來迎接,以壯聲威。龔遂把他們都遣返回去,然後移書郡中各個屬縣,全部撤回那些逐捕盜賊的官吏,並下令說,那些手中持著鉏鉤鋤頭鐮刀的人都是良民,那些手中持著刀槍劍戟等兵器的人才是盜賊,要依法懲治。之後,龔遂單車獨行至郡府,郡中安然。那些為盜賊的人也都感到疲厭,不願再為。郡中有許多劫略別人、敲詐勒索的人,聽到龔遂的號令之後,便都將劫來的人遣散,扔掉兵弩而拿起了鉏鉤等耕田之器。於是,盜賊很快便平息下來,百姓又可以安居樂業,不再提心吊膽。龔遂見盜賊已平,便下令打開郡府倉庫,假貸錢糧給貧民,又選擇良吏以治之。龔遂見渤海郡一帶的風俗奢侈,不喜歡耕田種地而喜工商之業,為改變這個習慣,龔遂親自帶頭,率以儉約,勸百姓務力於農桑,令郡中人每人種植一棵榆樹,五十棵蔥,一畦韭菜;每家養二隻母豬,五隻雞。百姓有帶刀劍的,讓他們把劍賣掉買牛,把刀賣掉買牛犢。使百姓們在春夏之間不得不到田畝上幹活,秋冬天派人查收,令百姓再增加種植些其它的經濟作物。經過一段時間後,郡中百姓皆有蓄積,吏民家裏都富實起來。而獄訟之事則止息下來。
數年之後,宣帝派使者龔遂還京師,議曹王生願跟隨龔遂到京師去。王生平時喜歡喝酒,沒有節度,不足以任事。但龔遂不忍心拒絕,便答應了。到了長安之後,王生天天飲酒,不管龔遂的事。一天,龔遂被召入宮,王生喝醉了酒,從後麵叫住了龔遂,說:“明府(漢代人對太守的習慣尊稱)暫且等一下,請您聽我說一句。”龔遂停下來,問王生想說什麼,王生說:“天子若問君何以治渤海,君不可有所陳對,應該回答:‘此皆聖主之德,非小臣之力也。’”龔遂聽從了王生之言。見了宣帝後,宣帝果然問起如何治渤海,龔遂以王生所教之言回答。宣帝為龔遂的謙讓感到高興,笑著說:“你是從哪裏學來的長者之言而稱之?”龔遂說:“臣本不知此,這是臣的議曹教戒臣所說。”宣帝因為龔遂年紀太大,不宜任公卿,便拜龔遂為水衡都尉,而拜王生為水衡丞,以示褒顯。幾年以後,龔遂在任上去世。
二二、趙充國擊西羌
秦漢時期,羌族分布在西海(今青海省)附近,南抵蜀漢以西,西北接西域諸國,部落眾多,總稱西羌。西漢初年,羌族臣服匈奴。漢武帝擊敗匈奴後,從令居(今甘肅省永登縣境)向西築令居塞,並在河西陸續列置四郡,以隔阻羌族與匈奴的交通。羌族與匈奴連兵十餘萬人攻令居塞,圍抱罕(今甘肅臨夏)。漢派李息等卒兵十萬征服了羌族,並設護羌校尉統領羌族,嚴禁羌族在湟中居住。
宣帝即位後,派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出使諸羌。分布在湟水以南、青海西北的諸羌之一部先零部族的首領會見義渠安國,揚言準備根據季節渡過湟水,以漢民不種田之地放牧牲畜。此後,羌族以曾向漢使提出過渡湟水北牧的要求為借口,冒犯漢廷禁令,渡過湟水定居。漢沿邊郡縣無力禁止。漢宣帝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族與諸羌首領二百多人除解怨仇,互相交換人質,宣誓共同結盟,釀成邊患。漢宣帝對此向趙充國詢問對策。趙充國認為,羌人之所以容易被漢征服,是因為諸羌之間的首領內部互相攻擊,不能團結一致。三十多年前,西羌反叛時,也是先解除部族間的仇嫌,共同訂約進攻合居,與漢相抗衡五、六年。由此看來,西羌族可能會與匈奴聯兵進攻邊塞。一個多月後,西羌侯鋃何果然派使者出使匈奴,請匈奴派兵相助。企圖襲擊鄯善、敦煌,隔絕漢朝往來西域的通道。趙充國了解到這一情況後,又向漢宣帝分析了形勢。他指出,狼何是小月氏人,在陽關西南,不會出此攻漢計策,可能是匈奴使者已至西羌進行謀劃,這樣,匈奴與西羌聯兵進攻必定無疑。要緩解這種情況的發生,應該派遣使者巡行邊境,提醒邊境守軍提前作好準備。同時,還應當派出使者出使西羌,破壞西羌各族首領之間的解仇盟誓,並進一步了解其真正內幕。漢宣帝派義渠安國再次出使西羌。安國至西羌後,召先零諸首領三十多人,以滋擾生事為借口,將他們全部處死。又派兵攻擊其部族,殺死一千多人。於是,諸降及歸義羌侯楊玉等,擔心被漢使者誅殺,聯絡小種舉兵反抗,戟漢要塞城邑。義渠安國派騎都尉率三千騎兵駐紮在邊境上,以抵禦羌族的戟。騎兵開到浩亹(今甘肅州永登大通河西),與羌族軍遭遇,接戰後漢騎潰敗,安國隻得率領殘兵敗卒退保令居塞。
漢宣帝得知軍情後,擬征召兵馬擊羌。當時,趙充國已年過七十,漢宣帝認為他年紀已大,不宜作戰,擬派禦史大夫丙吉另擇將領擊羌。趙充國主動上表,請求帶兵出戰,宣帝準其請。充國率一萬多騎軍到達金城郡(今甘肅省蘭州市)。部隊駐紮完結後,充國遣偵察士兵多方了解敵情,行必為戰備,止必堅營壁,謀略得當,愛惜將帥。漢宣帝又征發三輔一帶刑徒,三河、穎川、沛郡、淮陽、汝南一帶的材官(受過訓練的部卒),金城、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等地的騎兵,共六萬人,調撥到武威、張掖、酒泉,幫助守邊太守保守郡城,以備不測。酒泉太守辛武賢上書漢宣帝,陳述擊羌的計劃。他認為漢兵皆長備在南山(今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一帶,北地空虛,應派長紮在武威、張掖、酒泉的一萬多輕騎兵,從張掖、酒泉兩地出擊,分兵包圍駐紮在鮮水(今青海湖)的浬、諸羌。這樣,即使不能將其全部擊潰,也可掠奪其牲畜,俟冬天來臨,再以大批軍馬出擊,就可以大獲全勝。趙充國對此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他認為,漢軍輕騎冒進,羌族軍隊一定會避其鋒銳而撤退,漢軍若追擊的話,就會被誘進羌族所占據的地勢險要地區,羌軍必定切斷漢軍糧援,那樣,漢軍不戰自敗。況且,一直虎視眈眈想乘機攻擊漢邊境要塞的匈奴和馬桓,也會派兵騷擾邊境。介於這種情況,他建議,漢軍應先集中優勢兵力消滅領頭叛亂的先零族,先零被擊潰後,跟隨先零起兵的浬、諸羌就會不戰先怯,如朝廷再下詔赦免其叛亂罪行,進行安撫,浬、諸羌就會順從漢朝,這樣,羌族就會不戰而潰,漢軍也可保存勢力。但是,漢宣帝及朝中諸臣都認為先零兵力強大,又有浬、諸羌為援,如不先擊先零後援,恐無法擊敗先零,因而均讚成辛武賢的擊羌建議,並任命侍中樂成侯許延壽為強弩將軍、酒泉太守辛武賢為破羌將軍,準備實施這一進攻方案。
趙充國認為,將率兵在外,應據作戰情況製定策略,這樣才能有利於國家。因此,又上書陳述自己作戰方案的正確性。漢宣帝反複考慮充國的報告,決定按照其戰略方案出兵擊羌。趙充國隨即率兵進攻先零兵營。先零兵久屯不戰,軍士懈怠散漫,見漢大舉進攻,不敢接戰,丟輜重,欲渡湟水而逃,但因道路狹窄,撤退很慢。趙充國據兵法“窮寇勿追”的理論,隻是驅兵在後慢慢追趕。先零兵渡湟水時淹死數百,投降及被斬殺有五百多人,漢軍繳獲馬牛羊十餘萬頭,車四千多輛。隨後,充國指揮大軍開至浬羌駐紮地。趙充國令士兵隻在浬羌營地周圍屯田,並不圍攻。浬羌首領靡充得知後,派使者來到充國營中,請求歸還占領的漢邊郡,充國對使者所求未置可否。靡充又親至漢營中,拜見趙充國。充國命設宴招待。漢宣帝下詔赦免浬羌侵擾之罪,浬果然不戰而退兵。
此後,漢宣帝又命破羌,強弩兩將軍和中郎將邛出兵擊羌。強弩將軍擊羌四千多人,破弩將軍斬殺二千餘人,中郎將邛斬殺及接受投降的羌兵有二千多人。趙充國軍隊又迫使五千餘羌投降。隨即,趙充國根據邊地形勢,上書請奏罷騎兵屯田,條陳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率軍而還。
漢神爵二年(前60年)秋,羌族的若零、離留、且種、兒庫諸族聯合起來,處死先零首領猶非、楊玉等,率所部四千餘人降漢。漢宣帝封其官爵,始置金城屬國安置降羌。後趙充國以年老求解甲,但是,直至他漢甘雨二年(前52年)卒,朝廷有關少數部事務的處理,仍不時征詢其意見。
二三、忍辱負重的陸遜
陸遜是三國時期吳國的著名將領,曾任荊州牧、丞相等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