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審得其情,乃立三儀。

三儀者,曰上、曰中、曰下。參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擁,始於古之所從。

故鄭人之取玉也,必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

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此所以察同異之分,其類一也。

故牆壞於其隙,木毀於其節,斯蓋其分也。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儀,儀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製,因以製於事。故萬事一道,而百度一數也。

故牆壞於其隙,木毀於其節:意謂事物的敗壞由內因引起。

製於事:製約著事物的發展。

一數:意即同一個道理。

【譯文】

凡是謀劃策略,必須要知道所麵臨事情的起因,然後探求它的真實意圖。仔細審察研究這些情況,即可製定三儀。

所謂三儀,就是指上、中、下三者。三者相互參驗,相輔相成,就能產生解決問題的奇謀良策,奇謀良策無不通達易行,從古代開始就是這樣做的。

所以鄭國人去山裏采玉石時坐著指南車,這是因為有了它就不會迷失方向。考察才幹,估量能力,揣摩真情,也都以一定指導思想為基礎。

因此思想相同的人在事後仍舊保持親密關係,是由於共謀大事取得到了成功,大家都得了好處;情欲相同而事後關係疏遠的人,是由於他們隻有一部分人取得成功,獲得了利益。同時被人憎惡而大家關係親密,是由於大家一起受到了損害。同時被人憎惡而大家關係疏遠,是由於隻有一部分人受到了損害。

相互獲取利益就能保持關係親密,相互損害對方,就必然關係疏遠。任何事情的道理都是這樣。用這種方法觀察同心還是異心,也是一樣的道理。

牆壁傾頹是由於有了縫隙,樹木的折斷是由於有了節疤,這大概是它們的規律吧。所以事情是由於變化而產生的,事情是由於謀略而造成的,謀略是從計策中產生的,計劃是從議論、討論中產生的,議論是因為遊說而產生,遊說是因為進取而產生,進取是從退卻而發生,退卻是由於有製約而產生,因此用節製的辦法來處理事情。可見任何事情的處理方式都是一樣,任何計謀的產生法則也都是這樣。

【感悟】

人的交往一般都是以一定的利益為基礎的,對自己有利則相互間關係就親密,對自己有害,相互間的關係就疏遠。因此可以根據這個道理去觀察人事,分析人事以利益去間離、引誘對方。

【故事】

一、阻止齊國的戰爭

齊國想進攻宋國,秦國派起賈前去阻止。齊國就聯合趙國共同進攻宋國。秦昭王很生氣,把怨恨都集結於趙國。趙國的李兌聯合趙、韓、魏、燕、齊五國去攻打秦國,沒有成功,於是就把諸侯的軍隊留在成皋,自己卻暗中與秦國和解。同時又想和秦國聯合進攻魏國,以此消除秦國對趙國的怨恨,另一方麵也可以為自己取得封地。

魏昭王很不高興。蘇秦就到齊國去,對齊王說:我替您對魏王說:趙、魏、韓三國都遭受過秦國的威脅,這次聯合進攻秦國,是因為趙國的緣故。如果秦、齊、燕、韓、魏五國聯合進攻趙國,趙國必定會滅亡。如果秦國趕走李兌,李兌隻有死路一條。現在去討伐秦國,實際上是在救李兌的性命。如今趙國把諸侯聯軍駐留在成皋,暗中出賣諸侯,和秦國勾結媾和,並且已訂立了和約,還想聯合秦國一起來進攻魏國,圖謀為李兌奪取封地,這麼一來,大王您尊崇趙國究竟又得到了什麼好處呢?況且,大王您曾經親自北渡漳水去邯鄲拜訪趙王,獻出陰、成之地,割讓葛、薛,用來作為趙國的屏障,而趙國卻一點不為大王效力。現在又把河陽、姑密兩地分給李兌的兒子,而李兌卻勾結秦國攻打魏國,以便奪取陶邑。

大凡人隻有通過比較才能知道賢與不賢,大王如果拿出對待趙國一半的誠意去聯合齊國,又有哪個諸侯國敢圖謀大王您呢?大王您如果為齊國助力,就不會有稱臣朝拜的屈辱,也沒有割地的損失。齊國因為大王為齊國助力,就會趕在燕、趙兩國之前出動所有的軍隊,在二千裏以外的地方作戰,不管是攻城,還是野戰,齊國軍隊都會為大王打頭陣當先鋒。攻下城邑,割取河東之地,全都獻給大王。從此以後,秦兵進攻魏國,齊國沒有一次不是越過邊境前來援救的。請問大王您用來報答齊國的做法又是如何呢?韓在楚國,距離齊國有三千裏,大王卻因此懷疑齊國,竟說齊國和秦國有私交。現在大王又扶持齊國的故相做國相,把趙將韓徐當作知己,把虞商作為貴客,大王竟然可以反倒對齊國產生懷疑嗎?

“魏王聽了這番話感到自己很理屈,所以很想事奉大王,特別怨恨趙國。我希望大王逐漸了解魏國而不要厭惡它。我請求替大王把秦國對魏國的怨恨轉移到趙國去。希望大王您能暗中尊重趙國,而且不讓秦國知道大王您看重趙國。秦國知道齊國看重趙國,那麼我料想燕、韓、魏三國也必將看重趙國,而且都不敢和趙國對抗。這樣,五國共同事奉趙國,趙國又與秦國結成聯盟;趙國的地位一定會居於齊國之上。所以,我想讓大王您使諸侯之間互相衝突,然後您暗暗從中進行調解。大王可使韓、魏、燕三國與趙國發生衝突,派公玉丹暗中調解;讓趙國和韓、魏兩國發生衝突,派大臣我去進行調解;讓韓、趙、魏三國和秦國發生衝突,派順子從中說和;讓所有諸侯和楚國發王衝突,派韓從中調解。這樣,諸侯都會背棄秦國而投靠大王,而且不敢私下與秦國交往。大王的邦交穩定以後,看與五國中的誰友好對您有利,再從中加以選擇。”

二、觸龍說趙太後

趙太後剛剛主持國政,秦國就加緊攻趙。趙國向齊國請求救援。齊國說:“必須讓長安君來做人質,我們才會出兵。”趙太後不肯,大臣們都極力勸諫。趙太後明確地告誡左右大臣們:“誰要是再提起叫長安君做人質的事,我一定吐他一臉唾沫。”

左師觸龍言說自己想拜見太後,太後怒氣衝衝地等待著他。觸龍進宮後慢慢走上前去,走到太後跟前就向她謝罪,說:“老臣的腳有毛病,一直無法正常行走,很久沒有拜見太後您了。雖然自己原諒自己,但仍然擔心太後您的身體欠安,所以希望能拜見一下太後。”趙太後說:“我隻能靠車子行動了。”觸龍問:“每天飲食該不會減少吧?”太後說:“靠喝點粥維持。”觸龍說:“老臣最近很不想吃東西,就勉強散散步,每天走上三四裏,漸漸地喜歡吃東西了,身體也舒服了。”太後說:“我可做不到這點啊。”太後的臉色稍微緩和了些。

左師觸龍說:“老臣我有個兒子叫舒祺,年齡最小,沒什麼出息。我已經年老體衰了,私下裏很疼愛他。我希望他能充當一名王宮衛士,來保衛王宮,因此我冒死來向太後提出這一請求。”太後說:“好吧。他今年多大了?”觸龍答道:“十五歲了。雖然年紀尚小,老臣還是想趁著自己沒死之前把他托付給您。”太後說:“男子漢也疼愛自己的小兒子吧?”觸龍答道:“比婦人家還厲害。”太後笑著說:“婦人家疼愛小兒子才特別厲害呢。”觸龍說:“老臣私下裏還認為您疼愛燕後要超過長安君呢。”太後說:“你錯了,我疼愛燕後遠不如疼愛長安君厲害。”解龍說:“為人父母的疼愛子女,就應該替他們做長遠打算。您送別燕後時,在車下握著她的腳後跟,為她掉淚,因為您想到她要離家遠嫁。這就是愛她啊!燕後走了以後,您並不是不想念她,祭禮時總是要替她禱告說:‘千萬別叫她回來。’這難道不是替她做長遠打算,希望她的子孫世代為王嗎?”太後說:“正是這樣。”

左師觸龍問:“從現在起,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推到趙氏立國的時候,趙王子孫被封侯的,他們的後代還有在侯位的嗎?”太後答道:“沒有。”觸龍又問:“不隻是趙國,就是其他諸侯的子孫,他們的後代還有在侯位的嗎?”太後答道:“沒有聽說過。”觸龍就說:“這些封君們,有些是自己取禍而亡;有些是禍患延及子孫而亡。難道說國君的子孫們都不會有好結果嗎?隻是因為他們地位尊貴卻無功於國,俸祿豐厚但沒有為國出力,隻是擁有大量的金玉珍玩而已。現在您使長安君的地位很尊貴,又封給他肥沃的土地,給他很貴重的金玉珍玩,卻不讓他趁現在為國立功。有朝一日太後您不幸去世,長安君將依仗什麼在趙國安身立命呢?老臣認為您替長安君打算得不夠長遠,所以說疼愛長安君不如疼愛燕後。”太後說:“好吧,那就任憑您怎樣安排他吧!”於是為長安君準備一百輛隨行的車輛,送他到齊國充當人質,齊國這才出兵援救趙國。

子義聽說了這件事,感歎道:“君主的兒子,是骨肉之親,尚且不能倚仗沒有功勳的高位,沒有勞績的俸祿,來長期守住金玉珍玩,更何況是做臣子呢!”

三、曹操用兵神速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四起。袁紹乘機擴大自己的實力,占據冀、青、幽、並四州(今山東、河北、山西等地區),成為北方勢力最強的軍閥。北麵遼東、遼西、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三郡地區,居住著少數民族部落聯盟,其中遼西單於蹋頓勢力最強,袁紹采用和親政策以籠絡他們。

公元200年,袁紹和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大戰。袁紹戰敗,不久病死。袁紹幼子袁尚乘機自立冀州牧,長子袁譚和袁尚發生矛盾。公元203年,曹操出兵討伐,袁氏兄弟這能齊心協力一致對外。曹軍剛一撤走,袁氏兄弟,競自相殘殺起來。公元204年,袁譚奪取安平、勃海、河間等郡,袁尚被迫投奔次兄袁熙。曹操乘機攻打袁譚。公元205年,曹軍攻陷勃海郡城南皮,殺死袁譚。袁熙部將焦觸、張南等乘機背叛,袁熙、袁尚隻好投奔遼西的蹋頓單於。

蹋頓感念袁紹的恩澤,決心支持袁氏兄弟。經常派兵侵犯曹操,曹操深感憂慮。

公元206年,曹操決定親自率兵征討北方三郡,消除邊患。曹軍走了一個多月才到達河間的易城(今河北雄縣西北)。謀士郭嘉對曹操說:“用兵貴在神速,使敵人難以預料。我們應當把輜重留下,派輕兵日夜兼程,深入敵境,出其不意發動進攻,這樣才能取勝。”

曹操采納了郭嘉的建議,親自率領數千精兵輕裝北進。在距離柳城還有一百多裏的白狼山,曹軍與蹋頓的數萬騎兵相遇。雙方兵力相差懸殊,曹軍將士以一當十,士氣高昂,奮勇殺敵。蹋頓軍隊大敗,蹋頓和許多將領都死於亂軍之中。

袁熙、袁尚聽到這個消息,都慌忙向東逃跑,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曹操占領柳城後,就下令班師南歸。有人問曹操為什麼不乘勝追擊,曹操說“不攻自破,他們會自相殘殺的。”不出曹操所料,不久,袁熙、袁尚果然被公孫康殺掉。

四、諸葛謀攻司馬

司馬懿駐守西涼等處,諸葛亮認為是其伐魏的最大障礙,乃用馬謖的反間計,使魏主曹睿將司馬懿削職回鄉。諸葛亮計得逞大喜,即興師北伐。蜀師旗開得勝,連取三城,魏國上下震栗,曹睿不得已乃起用司馬懿。這時,原蜀將後降魏鎮守上庸的孟達正與諸葛亮暗通,謀取兩京:孟達取洛陽,諸葛亮取長安。諸葛亮知司馬懿複職大驚,急致書孟達說:“近聞曹睿複沼司馬懿起宛、洛之兵,若聞公舉事,必先至矣。須萬全提備,勿視為等閑也。”孟達覽書,不以為然,卻笑孔明心多。

竊謂司馬懿之事,不必懼也:宛城離洛陽約八百裏,至新城一千二百裏。若司馬懿聞達舉事,須表奏魏主:往複一月間事,達城池已固,諸將與三軍皆在深險之地。司馬懿即來,達何懼哉?

司馬懿接複職詔後,忽得密報孟達謀反之事,司馬懿說:“此賊必通諸葛亮,吾先擒之,諸葛亮定然心寒,自退兵也。”司馬師說:“父親可寫表奏天子。”懿說:“若等聖旨,往複一月之間一事無及矣。”即傳令教人馬起程,一日要行二日之路,如遲立斬;又令參軍梁畿齎檄星夜去新城,教孟達等準備進征,使其不疑。梁畿到新城傳達司馬懿的將令說:“司馬都督今奉天子詔,起諸路軍以退蜀兵。太守可集本部軍馬聽候調遣。”達問道:“都督何日起程?”畿說:“此時約離宛城,望長安去了。”達暗喜說:“吾大事成矣!”大凡采取突然襲擊戰術的,必須偽裝得好,以麻痹敵人,使其無備,即我要襲擊彼而彼完全不意料到我要襲擊,襲擊才能得逞。司馬懿正是這樣做,他聲東擊西,使孟達上其套。孟達聞悉司馬懿已離宛城赴長安,以為司馬懿不知其舉事,故認為“吾大事成矣”而沾沾自喜。詎料司馬懿這時正向新城進軍。懿在途中,繳獲諸葛亮給孟達回書,看後大驚說:“世間能者所見皆同,吾機先被孔明識破。”遂星夜催軍急行。未及十日,即抵新城,孟達措手不及,終被擒殺。

司馬路擒殺孟達,諸葛亮謀取兩京終成泡影,但從智力比賽看,輸家隻是孟達,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贏家,兩人的智力半斤八兩:兩人都料事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