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巾幗不讓須眉,卻被曆史打入另冊——巾幗篇(3)(1 / 3)

公元666年10月,武媚娘參加了泰山封禪,隨後還提議高宗給大臣賜爵加位。通過這些舉動,武則天擴大了政治影響力,收買了人心。

公元674年,武媚娘的權力更大了。因此,她將唐高宗的皇帝稱號改為“天皇”,自己則稱“天後”,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此後,她開始扶植外戚,為改朝換代做準備。同時武則天針對當時情況向唐高宗提了12條建議,史稱“建言十二事”,這是武則天第一次獨立提出自己的施政綱領。公元683年,高宗終於去世,中宗李顯即位,武氏為皇太後。

成為皇太後的武媚娘,地位更加穩固。公元684年,她廢李顯為廬陵王,立李旦為帝。武後臨朝稱製,從此武則天開始了真正獨斷朝綱的時代。同年九月,徐敬業(李■的孫子)在揚州會聚了10萬人馬,發動了一場針對武則天的叛亂,武則天派遣30萬大軍迅速平定了叛亂;與此同時,武則天誅殺了顧命大臣裴炎等人,基本清除了朝中的反對派;她還設計逼反李唐宗室,借機大開殺戒;掃除稱帝的障礙。為了打擊潛在的對武則天不滿的人,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三月起,武則天開始獎勵告密,任用酷吏。

對異己的沉重打擊,是武媚娘稱帝掃清障礙的第一步。與此同時,她還造祥瑞,建明堂,並在佛教經典《大雲經》中找到了女人稱帝的依據,為自己稱帝大造輿論。

公元688年5月18日,武太後加尊號“聖母神皇”,向稱帝試探性地邁出了一步。見無人反對,她在690年廢睿宗,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定東都洛陽為神都,史稱“武周”。武則天以67歲的高齡君臨天下,成為中國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成為皇帝後的武則天,在政治上頗有建樹。她以知人善任著稱,一朝號稱“君子滿朝”,婁師德,狄仁傑等著名的賢臣均在其列,後來的“開元賢相”姚崇和宋■也是武則天時期提拔起來的。同時,她也平定邊患,保證了社會的穩定,這都是她一生榮耀的政績。

公元705年,大周爆發“神龍政變”,張柬之、桓彥範、崔玄、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政變,逼武則天退位,迎中宗複位。同年十一月,武則天去世,享年82歲。

一個漂亮的女人,從一個普通的才人,最終走上皇帝的寶座,這在中國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悲情史

中國古代講究“男尊女卑”,因此,看到一個女人成為皇帝,自然會引來很多麻煩。

武則天不是不懂這個道理,所以在通往皇帝寶座的路上,她必須采用心狠手辣的手段排除異己。

武則天第一次采取強製手段,竟然是對自己的兒子。當時,高宗已經體弱多病,雖然她已獨攬大權,但是她明白,自己能如此呼風喚雨,是因為可以打著高宗的旗號穩坐龍廷。但高宗死後,自己還能發號施令、一呼百應嗎?因此,要想永遠把持大權,就得把太子控製在自己手裏。

正是她的那種強勢,讓長子弘悶悶不樂,最後鬱悶而死。他死後,武則天的次子賢被武後立為太子。太子賢亦非百依百順的人,而武後決不允許自己的意誌和權威受到任何冒犯。結果,太子賢又很快失歡於母後,被廢為庶人。

於是,第三子顯被立為太子。公元683年12月4日,56歲的高宗李治駕崩於東都貞觀殿,遺詔太子柩前即位。高宗明白,武則天已經大權在握,於是對太子顯說:“軍國大事有不決的,都兼取天後意見。”

太子顯即位,名號唐中宗,尊天後為皇太後。中宗性情柔順,也深知母後對朝政有很大的控製力,因此很懼怕自己的母親,一切政事均歸太後裁決。但即便如此,他能沒有討得武則天的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