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虞舜南巡,即在衡山行祭望之禮。隋唐五代及元宋明清,曆代帝王也都曾遣使祭祀南嶽。特別是南宋時,四嶽都淪於金,南嶽獨存,更為南宋朝廷和臣民所重視。宋徽宗特題匾“天下南嶽”,至今鐫刻在山門的牌樓上。
當夜紗漸漸拉開,山穀還處於幽靜的溫馨之中,登上衡山主嶺祝融峰時,可觀壯麗的日出景象。祝融峰獨拔群峰之上,古人有“祝融萬丈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裏”之讚譽。峰頂的“祝融殿”、“觀日台”等名勝構築奇巧,勢若淩空。山頂巨石上“祝融”、“一日千裏”、“山聳天止”、“乾坤勝覽”等名人石刻氣勢恢弘。
和其他四嶽相比,衡山有規模最大、布局最完整的南嶽大廟建築群。整個建築群占地近100000平方米。從欞星門進入,過盤龍亭、正川門、禦碑亭、嘉應門、禦書樓、正殿、寢宮、後門、東西便門,最後從四角樓走出。九進院塔,整個廟宇,紅牆黃瓦,接樓連閣。大殿為清光緒八年重建,高22米,正麵有石柱72根,象征南嶽72峰。柱頭木雕式拱,簷下鏤雕花鳥走獸,栩栩如生。
藏經殿以秀為勝,為南嶽風光之冠。相傳藏經殿是公元568年佛教天台宗二祖慧思所建。當時陳後主之妃避亂來南嶽,拜慧思為師,慧思將她安置於此,稱“小般若禪林”。後來明太祖朱元璋賜大藏經一部存放寺中,改名為“藏經殿”。
藏經殿位於祥光峰下,富麗堂皇,隱於茂林深處,隻有臨近才能見到古刹風貌。殿周圍有雲舒霞卷的蒼翠奇峰,有古木蔥蘢的林海碧波,有淙淙不絕的山泉溪流,有萬紫千紅的奇花異木。據植物學家考察,在這一平方千米的花園內,竟有500多種植物品種。殿後一株500年前的白玉蘭,花開之時,隔山聞香。殿右有搖錢樹、連理枝和同根生三株奇樹,枝幹盤曲。千百年來,這一片原始森林保存完好,增添了藏經殿的秀氣。所以,藏經殿之秀,也被譽為南嶽四絕之一。
衡山除有“祝融峰之高、藏經殿之秀”以外,還有“方廣寺之深、水簾洞之奇、試心石之險、大禹碑之古、磨鏡台之幽、南嶽廟之雄”合稱衡山八絕。衡山72峰之中,還有10洞、15岩、38泉、25溪、9池、9潭、9井等勝景。
南嶽不僅景色秀麗,而且書院眾多,文化氣息濃厚。
在南嶽的諸多書院中,最有影響的當推嶽麓書院。嶽麓書院,坐落在南嶽72峰的尾峰——湖南長沙嶽麓山下,這裏山靈水奇、林深而幽靜,近市而不喧。自晉以來,便成著名的宗教聖地,廣泛吸引著香客遊人,騷客文士亦多在此薈萃遊息,為開創嶽麓書院創造了良好的文化條件。嶽麓書院便是在此條件下於北宋初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創辦。嶽麓書院雖非官學,但自始至終都受到官府的支持和幫助。以後曆代屢有修建,規模不斷發展、擴大,成為一個獨立於官學和私學係統之外的獨特的教育係統。南宋學者陳傳良在《重修嶽麓書院記》中指出,自朱洞創院後“五六載之間,教化大洽,學者皆振之雅馴,行誼修好,庶幾於古”,極力肯定了嶽麓書院興辦後的卓越成效和重大意義。嶽麓書院的創立,對發展中國古代文化、繁榮學術、培養人才,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在中國文學史、教育史上產生了深遠的曆史影響。而今的嶽麓書院,作為曆史的見證,仍然屹立於嶽麓山下,並作為國家重點曆史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了湖南省政府的進一步修複保護。它是湖南大學的前身,湖南大學還在此建立了文化研究所,設置了書院、理學、古建築等研究室。因此,它不僅是供人瞻仰參觀的一處重要史跡,而且還將成為進行學習、研究和學術交流的一個重要基地。
登衡山必登祝融登衡山必登祝融。古人說:“不登祝融,不足以知其高”。唐代文學家韓愈詩雲:“祝融萬丈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裏。”這兩句詩既寫了祝融峰的高峻、雄偉,又寫了衡山煙雲的美妙。傳說祝融峰是祝融遊息之地。祝融是神話傳說中的火神,自燧人氏發明取火以後,即由祝融保存火種。
雄險的北嶽——恒山
坐落在山西省渾源縣以南的恒山,北距大同市62千米。相傳遠在4000年前,舜帝北巡見此山氣勢雄偉,遂封為“北嶽”,為北國萬山之宗。
五嶽的風光,各有千秋。如果就山的高度來說,五嶽中數北嶽恒山最高。古人說“登泰山而小天下”,那隻是當時的一種感慨之言。其實,泰山並不太高,海拔隻有1532米,而恒山海拔2017米,比泰山高出大約1/4。
恒山東跨太行山,西控雁門關,南接五台山,北臨大同盆地,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150多千米,是海河支梳桑幹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從盆地向南看,恒山重巒疊嶂,氣勢雄偉,主峰天峰嶺高入雲表,給人以頂天立地的感覺。
恒山自然風光很吸引人。唐代詩人賈島詩句:“岩巒疊萬重,鬼怪浩難測。”恒山是由石灰岩構成的山地,在長期風化和流水侵蝕作用下,形成了許許多多奇峰怪石。整個恒山的形態特別,北宋畫家郭熙說:“泰山如坐,華山如站,嵩山如臥,恒山如行。”
中午時分上山,山風輕柔似水。除五嶽共有的崇樓傑閣,寺廟道觀,摩崖刻石和老柏古鬆外,懸崖峭壁上堡樓營壘、吊橋棧道的史跡斑斑。恒山一百餘峰,位處要衝,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北宋時,當時名將楊業鎮守三關,置重兵於恒山山上,修橋造壘,威鎮敵膽。
寺以山傳,山以寺名。恒山的名聲,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山中的名寺緊密聯係在一起的。曆史上,這裏曾有過許多寺廟,目前尚有會仙府、九天宮、懸空寺等十來處,其中尤以懸空寺聞名遐邇。說到恒山,不能不提及懸空寺這座建築奇跡。它建在恒山下金龍口西崖峭壁上,據《恒山誌》記載,始建於北魏晚期,全寺有殿宇樓閣40間,斷崖上鑿洞穴插懸梁為基礎,樓閣之間用棧道相勾連,集險、奇、妙於一體,寺廟就像是從崖上長出來的一樣,真是巧奪天工!若從穀地仰望,就像是抬頭看天上宮闕,再登樓俯瞰,又像是飛機淩空的感覺。如果隔樓回首,那飛簷翹角仿佛鳳凰振翅。寺廟背西麵東,院內南北各有危樓對峙,它們既是碑亭,又是門樓,下麵砌磚壁,上部築樓閣,樓閣起三層簷歇山頂殿閣兩座,南北高下照應,中間有斷崖空穀,淩架棧道相通,布局錯落,參差有致。
懸空寺集中國封建文化之大成,將佛、道、儒三教並於一寺三殿,即三宮殿、三聖殿、三教殿。寺內塑像,中為佛祖釋迦牟尼,右為聖人孔子,左為道祖老子。他們神態各異,竭力表現出所主教宗的雍容大度。這是北嶽恒山所特有的文化現象。
懸空寺建築特色全國罕有其匹。全寺多以棧道為基,上鋪龍骨,向外懸空。不但外觀高低參差適度,協調秀麗,內部聯係也是曲折迷離,頗見匠心。有的以棧橋淩空飛渡,有的以暗道相通,有的在石板上攀登而過,有的拱越石壁穿窗進室。有時使人好像已麵臨盡頭,幾經回旋,又柳暗花明。凡來到恒山的遊人,無不感歎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
懸空寺懸空寺位於北嶽恒山腳下的金龍峽,距大同市約80千米,據說是北魏時一位叫了然的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曆史。這裏山勢陡峻,兩邊是直立百金米、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懸崖,懸空寺就建在這懸崖上,或者說像是粘貼的懸崖上似的,給人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