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華北屋脊——五台山
“本不遊五台,於道時日緊,至今有餘歡,曾踏菩薩頂。”這是軍中大儒陳毅元帥當年遊五台時寫就的詩句。因此,五台山更具吸引力。
五台山與四川的峨眉山、浙江的普陀山、安徽的九華山並稱為佛教四大名山。它位於我國山西省東北部,海拔3058米,向有“華北屋脊”之稱。
五台山的名稱因山勢而得。山上五峰,東台望海峰,可望噴薄日出,雲海茫茫;西台掛月峰,可見群山合穀,冷輝四溢;南台錦繡峰,可眺芳草繽紛,花帳羅帷;北台葉鬥峰,可視白雲飄逸,群山匍匐;中台翠岩峰,可臨巔巒雄曠,翠靄浮空。五坐台頂,為五柱擎天,巍峨屹立,氣象萬千。金代文壇巨擘元好問讚頌五台山“此景隻應天上有,豈知身在廟高峰”。
五台山,又叫清涼山。傳說從前的五台山氣候炎熱、久旱無雨。文殊菩薩為了解救百姓遭受酷熱的苦難,化為一個和尚到東海龍宮去借寶。龍王領他看遍了宮內的奇珍異寶,他都不要,卻挑中宮外一塊叫做歇龍石的大石頭。這塊大石頭原是龍太子歇息納涼的地方。每當龍太子玩得大汗淋漓時,隻要到石上一躺,便會遍體生涼。龍王雖舍不得石頭被借走,但一想到石頭又大又重,諒這個和尚也搬不走,便假意答應,不料,文殊菩薩用手輕輕一點,歇龍石突然變小,裝入袖中不辭而別。文殊菩薩回到五台山,將此石扔在山溝裏,隻見瞬間遍山草長花開,清泉湧流,氣候突然涼爽起來。於是人們把這塊神奇的石頭稱做清涼石,至今還躺在台懷鎮西南18千米處的清涼穀中的清涼寺內。傳說文殊菩薩還常坐在石上講經說法,所以又稱之為曼殊床;其實,五台山被稱為清涼山,主要是因為它地處華北,海拔又在2000米以上,每年四月解冰,九月積雪,北台和中台陰坡山的積雪終年不化,雖三暑盛夏,氣候仍然十分清涼高爽。的確,這裏眾山環繞,山高地超,環境幽潔,終年氣候清涼,故而,古人說它“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
作為四大佛教聖地之首,五台山早在1900年前的東漢就開始建寺。全盛時寺廟曾達到300多座,現在保存完好的有76座,有僧尼500多人。這裏常年遊人不斷,特別是炎夏時分,涼爽宜人的五台山遊客如織,個個廟宇香煙繚繞,暮鼓晨鍾,念經拜佛,十分熱鬧。顯通寺是五台山最大的寺院,來自世界各地的善男信女在這裏焚香祈禱,以圖吉祥。寺內有一明朝時鑄造的銅殿,約3米多高,從上到下,蓋瓦、牆壁到門窗、柱子全用黃銅鑄就。殿門上有人物花草,殿牆上鑄著萬餘小佛像,圖案十分精美。銅殿前,豎有6米多高的13層銅塔兩座,塔身上下滿鑄銅像、圖案和各種銘文。在寺廟群中,佛光寺有“亞洲佛光”之譽。該寺建於北魏孝文帝時,唐朝時改建,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踏進佛光寺,隻見整個寺院背山麵水,唐風甚濃。殿內彩塑群像、十二幅壁畫及梁下墨跡均出唐代,連同該殿的獨特結構,被稱為“一殿四絕”。
五台山的建築、塑像、壁畫和墨跡四種藝術,萃聚一處,形成孤例,被人們稱為“四絕”。五台山的六月大會盛況空前,相傳文殊菩薩在農曆六月十四誕辰,這一傳統從隋唐時期一直流傳至今。每年會期,四方僧尼香客蜂擁而至,各寺廟燈燭輝煌、香煙繚繞。尤其在六月十四、十五兩天,喇嘛教要舉行特有的“斬鬼”、“跳鬼”宗教儀式。喇嘛們頭戴鬼神麵具,穿著奇裝異服,手持各種宗教器具,手舞足蹈,引八方來客爭相圍觀,熱鬧非凡。
塔院寺的大白塔塔院寺的大白塔,是我國建塔史上的一項巨大成就,五台山的標誌,通高75.3米,塔高56.3米,比北京北海的白塔還高20米。在大白塔圍廊內有綠色鐵皮製作的法輪120個,是誦經用的,也叫轉經筒。
芙蓉佛國——九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