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鯤鵬圖南(2)(2 / 3)

直到目睹明朝禦史巡按張銓慷慨赴義的悲壯場麵。

三月二十一日,努爾哈赤攻克遼陽。

明總兵官朱萬良等陣亡,一些官員自盡,一些官員出降。明經略袁應泰見大勢已去,對張銓歎道:"公無守城責,宜急去,吾死於此也!"遂佩劍印自縊而死。

張銓不走,被俘。他拒不換去明朝官服,"衣繡袞甲",挺立於庭。

努爾哈赤左右壓他跪拜,他瞠目大呼:"我乃天子憲臣,豈能屈膝!"

努爾哈赤左右威脅利誘,令他投降,他從容道:"我受朝廷深恩厚祿,若降汝苟活是遺臭後世也。爾雖欲活我,我卻隻求一死。活我,你國聲名遠播;捐軀,我則流芳千古矣。"

努爾哈赤動容,道:"既如此,宜賜死以遂其誌。"

他的兒子皇太極十分惋惜,上前勸道:"過去宋朝徽欽二帝被金太宗所擒,屈膝受公侯之封。我真心想讓你活,才給你講這段往事,開導你,你為什麼如此固執呢?"

張銓微微一笑,朗聲道:"徽欽乃亂世小朝廷耳。我當今皇帝天下一統,共主稱尊,我豈屈膝而損大國之禮耶?留我十日猶可,十日之後我絕不再生。我之所以可暫活十日,是為蒼生計也。過去我將吏愚而不諳時務,致使生靈塗炭,今觀你兵,戰亦何益?徒傷生耳。我當奏聞於朝,令兩國和好,免生靈於鋒鏑。"

張銓死了。張銓錚錚鐵骨、視死如歸的形象,張銓鏗鏘答辭所體現出的理念,永遠留在了努爾哈赤心中,使他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為什麼與明交戰?

這在最初簡單而又明了:因為明朝欺淩女真,是阻礙女真統一的最大障礙,是支援葉赫等部抗拒統一的後台。七大恨中有三大恨由於明朝對女真實行民族壓迫;有四大恨由於明朝支援葉赫等部,阻礙女真統一。

有恨便有仇。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報了仇。

那麼後來為什麼還要與明交戰?

是以攻為守、以不停頓的征伐使明朝得不到喘息的機會,從而鞏固已有的勝利?還是明朝境內那一望無際的肥沃土地、那稠密的村莊眾多的人口、那遍地的財富牛羊亮出了耀眼的誘惑?或者隻是一種巨大的慣性,推動包括努爾哈赤本人在內的全體後金將士勒緊韁繩,向南向南,馳騁衝殺?

南宋時尚且屬於亂世小朝廷、如今已發展壯大但地處邊陲的後金國,又將若何?

天下一統,共主稱尊。

隻有入主中原,取代明朝,天下一統,共主稱尊。

努爾哈赤遷都遼陽。隨之輕取廣寧,從而突破了明軍遼河防線,為後金--清有一天叩開明朝關門、直逼北京,掃清了道路。

努爾哈赤圖南、入關與明朝爭奪天下的決心,也愈益堅定和明確,他曾說:"以大為小,以小為大,乃自古以來回圈之例矣……我汗公正,蒙天眷佑,其南京、北京、汴京,原非一人獨據之地,乃諸申漢人輪換居住之地也。"

後金天命十年(明天啟五年,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沈陽。

努爾哈赤以"天下共主"的身份自視自求。

他篤信自己身膺天命,一向以"天下共主"的寬闊胸懷,恩養蒙古人、朝鮮人和漢人,恩養貧民和乞丐,恩養一切投順和降服他的人,將如海的君恩廣布於他的臣民。

應該說,他的血管中奔流著熾熱的血,他重朋友,講義氣,愛妻子,悲天憫人;愛好打獵下棋,能歌善舞,彈得一手好琵琶;在嗜酒的女真人中滴酒不沾……

但這些--從政策、手段甚至到性情,在努爾哈赤進入遼沈後,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麵對先進的漢族聚居區,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後金統治集團仿佛一群井蛙突然來到了山巔,望見了壯闊無垠的大海。他們驚歎、興奮,為自己入主中原的目標,為自己即將成為這大海的主人而激動不已,卻又自慚形穢,征服者的地位與奴隸主的野蠻,複雜的民族情感、偏見與猜忌,心理上的不平衡與傳統觀念的慣性,使他們向漢族人民舉起了屠刀,企圖以削足適履的辦法,將漢族地區納入後金國舊有的體製。

大屠殺。後金天命四年,努爾哈赤攻陷開原,"屠害人民亡慮六七萬口,子女財帛之搶來者連絡五六日","遇唐人輒盡屠"。後金天命六年,努爾哈赤攻陷遼東,"恐民貧思亂,先拘貧民殺盡","恐民富聚眾致亂,複盡殺之";又"察出明紳衿盡行處死,謂種種可惡,皆在此輩,悉誅之";又縱兵屠殺當地商賈五萬人,並挨戶搜查,凡狀貌可疑者皆殺,僅鞋匠、木匠、裁縫、優伶四種人不殺。

大擄掠。據史載:"國初時,俘掠遼沈之民悉為滿州奴隸"。"抗拒者被戮,俘取者為奴"。攻占撫順時,"論將士功行賞,以俘獲人口三十萬分給之"。命全城大戶人家留九件衣服,中戶人家留六件,小戶人家留三件,其餘全部衣物上交,有漢民至於裸體,很多婦女不勝其辱而自殺。

圈地與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