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獨有傷心驢背客(2)(3 / 3)

蘇曼殊後來又去了長沙明德學堂教書,之後又去了蕪湖,最後到皖江中學教書。雖然蘇曼殊沒有直接投身革命,但他所任教的學校,都是當時革命黨開辦的學校,他也算是通過自己的學識,間接為革命奉獻了自己的力量。他雖然沒有戰鬥的決心,卻有著豐富的知識,在他的課堂上,學生們聽著他的課,聽他講述那些各種新奇的事情,都被他深深影響和感染了。曾經,他的學生為他開啟了一個又一個的新世界,而他做的,不過是將那些鑰匙交到學生們的手中,在開闊了學生的眼界的同時,也指引他們繼續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

在當時的皖江中學,當初日本的那些同學們再度聚在了一起,其中包括陳獨秀、章士釗等人。他們將在日本學到的新思想傳播到了這江南的土地上,傳播到了華夏子弟的心裏。陳獨秀他們知道,革命要想成功,最重要的就是這些孩子們,他們才是革命的未來,是希望。要想保證中國的未來,就要興辦學堂。在皖江中學,陳獨秀也看到了未來的方向。

到了暑假的時候,蘇曼殊想要去日本看望他的養母河合仙。陳獨秀也剛好打算去日本組織革命黨的工作,兩個人就一同離開了蕪湖,坐上了前往東洋的輪渡。一想到河合仙,蘇曼殊心中最為細膩柔軟的部分就被觸動了。在他的一生中,河合仙是他唯一的牽掛。原來對於他來說,家鄉從來都不在中國,也不在日本,隻在河合仙的心裏。河合仙走到哪裏,哪裏就是家了。

到了日本,他們先是來到了河合仙之前居住的那個小村落。這村落有山有水,其實是非常美好的地方。他們來到河合仙的住處,卻發現房門緊閉,經過打聽,才知道原來河合仙不知何時已經外出了。問及何時歸來,鄰居也說不知道。據說河合仙已經離開許多日子,不知道是不是搬走了。失望之下,蘇曼殊隻好隨陳獨秀來到了東京民報社住下。這一次歸家尋母,卻發現母親已不知何方,蘇曼殊感覺自己就仿佛是斷了線的風箏一樣。如果沒有了家,那四處遊行的浪子又該心歸何處呢?

到了東京民報社,蘇曼殊認識了章太炎。章太炎素有“國學大師”之稱,蘇曼殊早就對他頗為神往,並期望可以拜他為師,希望能夠學習詩歌創作。蘇曼殊的繪畫水平一直很高,但是詩作的根底較淺,文學底蘊不夠深,而他又偏偏希望能夠在自己的畫作旁題詩,所以才希望抓住這次機會,好好學習國學。章太炎見蘇曼殊根底不深,就先找來些古詩詞集,讓蘇曼殊先研讀這些詩集。

暑假很快便結束,陳獨秀與蘇曼殊又踏上了回到蕪湖的路程。這個時候,時局不斷動蕩,蕪湖的根據地已經被發現,不再安全。陳獨秀他們開始輾轉他方,而蘇曼殊則在南京上海和杭州之間遊蕩。

蘇曼殊的一生都仿似浮萍。他唯一的牽絆就是河合仙了,這次東渡日本尋母不成,讓他的情緒也一度變得十分低落。那段日子裏,他因為之前揮霍無度,身上已經沒有多少錢了。無奈之下,他隻有向朋友求助。朋友們都是很大方的人,願意解囊相助,但是他也不好意思總向人借,到後來,他那些朋友幾乎都被他借遍了。好在這個時候劉三一直在接濟他,讓他不至於餓死街頭。

其實他想賺錢的話,總是能賺到的,但是他尋母的失敗讓他萬念俱灰,所以也沒有了勁頭,每日裏隻是將自己關起來研習梵文,期望在書籍的海洋中能夠讓自己暫時忘記心中的苦悶。雖然有朋友的接濟能夠保證蘇曼殊的生存,但其實蘇曼殊本身已經對活著這一行為不報太積極的想法了。活下去又如何呢?從前,他活下去,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回到養母的身邊。可是如果他找不到養母了,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

如果說現在唯一能支撐他活下去的信念,大概隻能是河合仙生死未明的消息了。隻要活著,他就還有機會找到她,他不能放棄,如果他先放棄了,日後河合仙得知他的死訊會有多麼傷心啊!他可以忍受一切,卻不能忍受讓自己的養母痛苦,一想到河合仙會為了他而哭泣,他就心痛不已。於是他下定決心,一定不要放棄,他一定要繼續尋找她,直到找到為止。

合河仙,那個溫柔的女子,從他的生命開始時,就生在在了他的靈魂裏。是他生生世世放不下的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