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中西
胡元倓提倡麵向世界辦教育。鑒於晚清洋務派“中體西用”觀的破產,胡元倓根據王陽明的治學名言“求同乎理,不異於人”,主張放眼世界,兼收並蓄,借鑒他國長處的同時也發展本國教育。
他製定的明德校旗即是這種思想的反映,“校旗四分,一分赤色,四分之三為藍色:加校徽於赤色中央,為尾卷與兩書交疊之形。於古代取唐卷,於近世取西書者,唐代為東方文化成就之時,近世又西方文化光華之日也。而交互相疊之形,則有融會貫通之義焉。”
胡元倓通過比較中日兩國小學教材,十分讚賞日本小學課本寓思想教育於知識教育中。建議重新編寫小教科書。但是他的“融合中西”觀更多地表現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比較先進,以及引進了一些新學科和新設備。
辦學宗旨
胡元倓以培養實用之才為辦學宗旨,以嚴格管理為辦學方針。胡元倓在《明德之精神》中闡述了他的辦學宗旨:“學校所以陶鑄真才,自與科舉利祿之途異趣。而一洗兩漢博士、李唐詩賦、明清八股之積習,使莘莘學子,不徒以學校為仕進之階,而先多立其遠者大者,以默持世運之不墜”。他希望擺脫傳統科舉入仕做官的舊習,讓學生立大誌,成實用之才。如何把學生培養成實用之才呢?他指出,“近世西學東漸,學術之範圍日廣,吾人興學育人,自當急起直追,特重自然科學”。胡元倓積極引進西方課程與學製,實施近代化教育。
1921年,胡元倓召集師生座談,宣布“學校的紀律是學校的生命,嚴格的管理是辦學之方針。”明德一以貫之。早在1903年,胡元倓為學校製定了《明德學堂規則》,對學生的學習和日常生活的每一細節作了嚴格規定。例如它的《總則》規定:“開學三月之後,管理會議各學生功課之優劣,行為之良否,以定去留。由於有一套嚴格的管理製度,學生形成了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全校校風良好。1934年,天津大公報主筆胡政之撰文盛讚:“明德與南開不啻南北並立之兩大學府。依餘觀察,明德管理之嚴格,功課之認真,似在南開之上。”社會盛傳“北有南開,南有明德”,即源於此。
德智體全麵發展
胡元倓提倡德智體全麵發展。《明德旬刊》曾明確提出:“校中當局,抱定德、智、體三育同時發展之宗旨。”
三育當中,胡元倓把德育放在首位。校訓“堅苦真誠”為胡元倓向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基本原則。堅,“永堅貞而不更”;苦,“因苦而回生甘”;真,“本真實以傳薪”;誠,“道一貫無”。1918年蔡元培為校訓作跋雲:“惟堅苦故對事忠,惟真誠故待人恕。此四字校訓,謂非陶鑄人才之寶訓乎?”可見,其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正直誠實的品格。
胡元倓很重視智育,除了製定嚴格的教學管理製度外,他在提高教學質量上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延聘優秀教師。《明德校史》所載曆任教職員千餘人中,包括了湖南絕大多數名師。二是開足、開齊課程,使學生獲得較全麵的知識。學校從創辦起,除文科課程外,還開設了外語、理化、博物等科。三是重視教學,設備齊全,理論與實驗相結合。明德課程完善,師資優良,設備充足,管理嚴格,因而教學碩果累累。1932年7月,湖南省教育廳舉行第一屆中學畢業生會考,明德高、初中四個班參加,全部及格,平均成績居第一。高中畢業生考取清華、北大、中大、交大、武大等各大學的人數占80%。此後,明德高中畢業生可向清華、北大、交大等校免試保送。
胡元倓一向重視體育。他認為,“凡學堂精神所出全在體操,諸生之欲自治亦全在體操”,革命家黃興就曾任明德學堂體操教師。自1924年到1934年,該校學生參加長沙市、縣運動會、省運會、華中運動會多次獲得冠軍。計有排球九次、網球八次、棒球五次、足球四次、田徑兩次,其中得三個以上錦標而取得全省第一名的計有六次。社會上譽稱“泰安球王”。
由上可知,胡元倓在教育實踐中確實探索出了許多寶貴的教育思想。雖然他的教育主張比較零碎,但其中不乏真知灼見,為湖南和中國的教育作出了傑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