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學校創建於1903年,初名明德學堂,位於長沙市開福區泰安裏東至西園,設大學、中學、高小、初小四部。胡元倓創辦,並製定“堅苦真誠”之校訓。初期,黃興、張繼、陳天華、蘇曼殊、周震鱗等執教於該校。畢業生中人才輩出,如歐陽予倩、周穀城、劉佛年、李薰、蕭紀美等都是明德學生中的傑出人物。享有“北有南開,南有明德”之譽。

1929年,湖南教育界爭得庚子賠款改建校舍。1932年蔣介石來校視察,題匾“止於至善”。為紀念胡元倓,學校將一棟中西合壁式的教學大樓以胡元倓別號(樂城老人)命名為“樂城堂”。該建築為四層內廊式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工藝精湛,由周光召之父周鳳九設計。1945年抗戰時,學校被日機轟炸,樂城堂僅剩框架,後多次修茸。1980年,樂誠堂按原貌複建,大樓內豎胡元倓坐像一尊。明德校園風景優美,吳芳吉有詩雲:西園樓閣映池塘,縹渺勝瀟湘。

小橋芳徑夾垂楊,人影幾雙雙。

晨昏遊息且翱翔,此地樂而康。

無邊清興最難忘,四季百花香。

明德的發展

明德學校創辦於1903年,當時新教育雖已醞釀了三四十年,但仍在萌芽時期。因迫於情勢的需要,公立學堂雖已成立了幾所私立的教育場所,仍停滯在書院、私塾的階段。當時在湖南,固然還沒有私立學堂,就是在全國,也沒有幾所至今尚存的私立學校。以後與明德齊名的南開學校,創立於1940年,比明德晚一年。因此明德學堂的創立,在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

學校於3月29日開學。這一天極富曆史意義,因為明德是私立學校的先驅,且八年後的黃花崗之役,恰巧發生在3月29日。黃花崗之役的領導人黃興,也是明德學校創辦時的重要人物之一。學校創辦時,招中學兩班,隨即又招速成師範一班,第二年附設高等小學,以後又增設中學補習科,中學預科,日語、英文、理化、銀行保險、法政等專修科。商業且分本科、預科,並在南京、上海等地設立分校。1913年,又創設明德大學於北京,後因抗議袁世凱稱帝停辦,遷往漢口複校,至1926年以後,始專辦中學。明德學校雖辦過速成師範,小學、專科、大學,但自始至終以中學為主,所以通常都稱為“明德中學”。

明德當時需要而增班,首先是速成師範班。因中學班報考學生不多,必須發展小學。而當時小學師資缺乏,所以明德開辦時,招中學兩班,學生隻有80人,而秋季招速成師範一班,卻有118人。其後在茶陵、攸縣開辦速成師範班;因茶陵是譚翰林延闓的家鄉,攸縣是龍侍郎湛霖的家鄉,而譚、龍都是明德學校的創辦人。這種速成師範班的修業年限,或半年,或一年不等。設師範班的目的,是在造就小學師資,所以在創校後第二年,即附設高等小學;四年後又增設初等小學。此外,並設有中學補習科及中學預科,附於高小部授課。至於增設語文及商業等專修科,其目的是針對社會需要,並解決學生出路問題;與增設師範、小學、中學預科之在開辟學生來路者,實異其趣。語文專修科,開辦於1905年,首先是日語,以後增設英文。

我國的新教育始於同治元年的京師同文館,就是為著學習外國語文,以造就外交翻譯人才而設。而胡元倓是留日的,當時留日風氣,較之今日留美更甚。明德開辦的第三年,湖南巡撫端方,見明德成績優異,曾選送甲班全體學生留學日本;乙班兩班學生,亦多自費東渡。因此首先開設日語專修科,以應學生及社會的需要。至於英文的重要,則始於英國稱霸海上,所以京師同文館首先設英文。明德於開辦之始,即注意外國語文課程,如譚延闓每年捐助英文教員薪金一千元,胡元倓親赴杭州聘請華龍來校教英文。又因日語教師李儻愆期,改請陳介。後陳介欲他去,胡元倓且長跪挽留。由此可見明德重視外國語文的一斑。

新教育的另一特點是重視理化等自然科學。明德於開辦東語專科之同時,複開辦理化專科。原來明德在開辦時,即自日本聘請理化、博物教員二人,並購置儀器標本一批,以後又從德國購置,繼續充實自然科教學設備。明德開始辦高等商業科,本為學生出路著想。後應時勢需要,並得趙爾巽之助,複在南京創辦銀行專科,且改私立為官立,定名為官立南京高等商業學堂。這是我國官立學校特設商業專科的開始,也是胡元倓認識西洋商戰力量強大,積極部署應戰之實際行動的第一步。以後複在上海、漢口設立分校,長沙本校也招收銀行專修科學生,並增設銀行保險科。明德大學,則於1913年創設於北京。一年以後,教育部考察報告:北京私立四大學中,明德辦理最優,專門部商科,不用講義,由教員口授,學生筆記,均能純熟,尤為特色。後來,教育部舉辦全國專門學校成績展覽會,審查結果,明德大學得77.8分,實居全國私立大學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