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相信兒童的能力
雷沛鴻在《兒童節紀念大會上的一種感觸》中指出:“我知道全省的兒童都熱心向學,都十分願意接受國民基礎教育”。“希望小朋友互相幫助,互相教學,減少教師的精力,擴展學生的能力,這是推行國民基礎教育最應注意和活用的一個方法。”肯定了兒童是教育的主體,充分發揮兒童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既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又解決了師資不足的問題。
現實意義
首先,我們要正確地對待傳統的兒童觀,認識到它對我們今天教育的一些不良影響。
雷沛鴻在20世紀30年代就批判了把兒童看成小大人,視為私有財產、兒童無知無能等三種具有代表性的觀念,而這三種觀念至今仍然殘存在部分人思想意識之中,體現在教育中則是違反兒童的身心特點,把成人的意誌強加給兒童,曾多次出現父母致殘子女、甚至毒死子女的現象,這值得我們深思。因而,肅清傳統兒童觀中的錯誤,對樹立新型的兒童觀,進行科學化的兒童教育有重要意義。
尊重兒童,熱愛兒童,提高兒童的社會地位,認識到兒童的特殊作用。雷沛鴻要求把兒童看作獨立的社會公民,從國家角度出發,看到兒童在國家中的特殊作用,啟迪兒童的愛國意識,對兒童從小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責任感培養,而這兩項任務是今天兒童教育中的德育任務,關係到我國現代人才的素質問題,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
“三優工程”是上世紀90年代的一項巨大工程,是民族素質提高的前提條件。雷沛鴻從曆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待兒童的特質和能力,極力主張兒童隨社會進步是越來越聰明、勇敢,正確揭示了兒童的心理特點,並指出優生、優育、優教是促進兒童生長發展的重要條件。而《九十年代中國兒童規劃綱要》再次肯定了“三優工程”的重要性。
義務教育是教育的重心。要求教育重心傾向於兒童教育,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義務教育方案,啟示我們對義務教育的實施盡量做到因地製宜,兒童教育的重心是素質教育,關係到民族素質是否能較快提高等問題。而且初等教育具有最高經濟效益,在發展中國家,初等教育的投資收益率為25%,而高等教育的投資收益率隻有12%。這就意味著教育應傾向於初等教育。
明確提出幼稚園的任務是良好習慣的培養,反對讀書識字的小學化教育傾向,而這種片麵追求智力發展的傾向在今天的幼兒教育中,仍客觀存在。並且解決幼小銜接的基本途徑——蒙養班已被學前班取代,而學前班是否恰當,這是20世紀90年代幼兒教育的熱點問題。
對因經濟條件限製的失學者,提出補償教育方案,啟示我們推行義務教育過程中,針對山區具體情況,不僅要注重在校生的教育,而且要及時對逐漸增加的農村新文盲進行補救,這才有利於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推動社會的進步。
學生的互教互學有利於山區複式教學的發展。要求采用積極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兒童的能力,互教互學,這不僅有利於學生能力培養,而且還解決了缺少師資的山區教育問題。
總之,雷沛鴻從人本位的兒童觀出發,要求尊重兒童,熱愛兒童,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構造適合兒童特點的兒童教育體係,以愛國主義為教育靈魂,喚醒兒童的民族意識,培養兒童的責任感,將兒童的教育、養育、健康、保衛、救濟法律、勞動、研究、父母教育等關係兒童幸福的問題,視為其教育活動的宗旨,並指出三優工程在提高民族素質中的巨大作用,而這些兒童問題是20世紀90年代中教育的熱門話題,已成為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