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沛鴻世界性教育眼光,也在他的教育實踐中鮮明表現出來,這就是對西江大學的興辦。雷沛鴻興辦西江大學的目的非常明確:播中華聲教於世界。他的教育理想是教育為公。他將人類看成一個整體,將為全人類服務當作自己崇高的天職。西江學院雖然寸許之苗,卻蘊有千尋之勢,具有國際性大學的宏偉理想:“由西江追溯到安南、暹羅、緬甸、南洋群島,以至印度、阿拉伯,都是我們教育文化的工作園地。”

這一工作園地,也就是中國曆史上傳統的海上絲綢之路。雷沛鴻計劃沿著這條絲綢之路,傳播中華聲教於世界。所謂中華聲教,是指中華文化中大有益於世界人民的精華。根據雷沛鴻的係統揚棄,大約為以下方麵:一是天下為公的崇高理想。我國幾千年前的《禮運》中,就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雷沛鴻認為,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可以作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以救當代世界精神的傾斜。深信“他日,我中華文化果有衣被全世界之一,此項傳統當變成全人類所有公產,以遺傳於後世”。

二是成仁、取義的道德取向。與大同理想相聯係並作為其人格輻射,從孔子開始,曆代儒家都把取義、成仁看作是人生價值的最高實現。這種積極向上的人生目的論和人生價值觀,已成為我們偉大民族的基本道德規範、精神象征及性格特征。雷沛鴻高度肯定這一道德取向的積極意義,認為這是民族粘合力的精神依據,中華文化所形成的哲理。這些哲理對於世界人民特別是對於海外華僑來說,是極具積極意義的。

三是有教無類、一視同仁的教育取向。有教無類、一視同仁是孔子泛愛眾而親人思想在教育領域中的具體化。這一人人都有接受教育權利的主張,在人類教育史上是一項具有革命意義的思想突破和政治突破。它也是雷沛鴻興辦國際性大學的文化依據。

四是博大精深的教育原則係列。雷沛鴻將它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麵:一是全麵發展,德育為先的教育原則;二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的教育原則;三是“教學相長,自由思考”教育原則。這些原則,都融貫於西江大學的教育實踐中,向世界展示著中華教育文化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