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國民中學的教育方針規定為“須以三民主義為其中心思想,而努力於助成新社會秩序的建立”,使每一所國民中學都成為“三民主義社會的一個又一個實驗室”,可謂是雷沛鴻教育、社會改造思想在中等教育層麵上的體現。
國民大學是民族教育體係的最高教育層次,而西江學院及其前身南寧農業專科學校均是國民大學的雛形。它們以孫中山時常稱的“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作為立校精神或教育理想。如何做到“天下為公”?南寧農專的做法有三途:“要從勞動為公,生產為公,做到天下為公”;“又要從學術為公撤育為公,做到天下為公。將來勞動與學問合一,生產與教育合一,彼此通力合作,更不難實現天下為公。”繼南寧農專而起的西江學院的教育理想,也是“要由‘教育為公’做到‘學術為公’,由‘教育為公’、‘學術為公’做到‘天下為公’。”雷沛鴻以高等教育為工具,為“天下為公”崇高理想的實現設計了具體的通途,把孫中山‘天下為公”的理想植入教育領域,擴大了它的影響。正如雷沛鴻所說:“我自從參加同盟會。沒有一日背棄孫中山先生的教導。我把他‘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擴大為‘學術為公’與‘教育為公’的奮鬥綱領,一心依公行事,為公服務,不顧個人得失,不圖名,不謀利,將全部精力與時間都獻給社會,獻給祖國。雷沛鴻藉民族教育體係的建構,遵行孫中山的遺教,有設想,有貫徹,有效果,受到時人的首肯。李四光說,他“高舉孫中山先生的‘天下為公’,‘喚起民眾’的旗幟,從家鄉做起,什麼苦也咽得下,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幾上幾下……忍辱負重,百折不撓的堅毅精神,早已譽滿天下。”1937年,梁上燕將孫中山的教育思想概括為教育權利的大眾化、教育機會均等和經費增加三大方麵由此判斷廣西文化建設,“全部實現了中山先生的教育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