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齡(1870—1937),字秉三,湖南省鳳凰縣人。他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頗具政治、社會影響的人物。1891年中舉人,1894年補應殿試成進士,朝考後授翰林院庶吉士。1897年助湘撫陳寶箴推行維新新政,從此嶄露頭角。1898年戊戌政變後被革職,後經趙爾巽保舉重被起用。主要從事練兵、辦學、辦報、辦實業和立憲活動。民國成立後,他躋身政界,曆任財政總長、熱河都統、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後因不滿袁世凱獨裁統治,先後辭去財政總長及國務總理之職。熊希齡退出政界後,專心致力於社會福利和教育事業,修治水利,賑濟災黎,收養災童。創辦馳名中外的香山慈幼院,院內設幼稚園、小學、師範,推行“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體製,闖出了一條前人未所走過的新的辦學之路。並且將自己的全部家產捐充兒童福利基金,同時還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底,上海淪陷,熊希齡抵香港,因勞累而突發腦溢血逝世,終年68歲。綜其一生,熊希齡不失為一個赤誠的愛國者,懷有經國濟世抱負的政治家,有誌造福大眾的社會活動家。
正文 第1章 熊希齡(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