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人格高尚的教育家(1)(1 / 3)

此君一出天下暖

熊希齡曾經在袁世凱的北洋政府裏擔任了3個月的財政總長,8個月的熱河都統,6個月的內閣總理兼財政總長。退出官場後,熊希齡首先是以一名慈善家的身份出現在世人麵前的。從1916年3月第一次主持辦理湘西災賑開始,先後主持了勝直救災、北五省救災、義賑湖南等一係列大型災賑活動,其中尤以勝直救災最為有名。

1917年夏末秋初,河北境內普降暴雨,永定、大清、子牙、南運、北運五條大河同時漫溢,決口數百餘道,使北至張家口、西至西陵房山以西、東至山海關、南抵黃河的勝直一帶,全部受災。京兆及直隸一省,有105個縣、2萬餘村、25萬餘頃田畝被淹,災民達600多萬人。僅寶坻一縣,災民就達30多萬。

洪災暴發時,熊希齡在天津,他親眼目睹了災民慘狀。1917年9月25日,他趕赴北京勸告政府,力主賑濟整個災區。

北京政府當即召開國務會議,討論結果一致認為,除非熊希齡出來主賑方可定議。財政總長梁啟超將討論結果電話告知熊希齡,他不回話就無法定議。

熊希齡原本隻想出麵向政府提出籌賑的建議,根本就沒想到政府竟然執意要他出來主賑。自從1916年6月隱居天津後,他就決定退出官場,要他重新回到政府來任職,多少有點強人所難。

他是個社會責任感極強的人。他看到數百萬災民扶老攜幼,棲息曠野,風餐露宿,慘不忍睹,不得不勉為其難。9月29日,馮國璋頒發大總統令:“特派熊希齡督辦京畿一帶水災河工善後事宜。”次日又令財政部撥款30萬元給熊希齡趕辦急賑。10月4日,熊希齡正式就職任事,在北京石駙馬大街22號熊宅設立了督辦處,在天津河北造幣廠設立了分處,選擇任事各員分擔職守。

熊希齡將救災的方針和步驟確定為:一是要求政府撥給巨款,以便賑務之進行;二是委托地方士紳及教會辦理賑濟,以杜絕官吏之侵蝕;三是聯合中外慈善團體共同支配,以免偏遠之向隅;四是堵築決口,以防水患之蔓延。

救災工作分為賑務與河工兩個方麵。賑務方麵又分為急賑、冬賑、春賑、雜賑四項,主要是賑濟災民。所有各賑,都得先有巨款才能進行。然而北洋政府財政支絀,僅給熊希齡撥賑款30萬元,這無疑是杯水車薪,難期遍及。因此,熊希齡決定在官款之外,廣集社會民間資力,以補官款之不足。他自己率先垂範,以身作則,先捐助現洋500元,然後又將家中所有新舊衣布,由家人督率婢仆縫紉,得棉衣100套捐給難民。在他的呼籲帶動下,各方群起響應,捐衣捐款者源源不斷。綜計捐數,共得棉衣褲148601件,皮單夾衣褲82400件(約值20餘萬元);得捐款90餘萬元,另有中鈔與公債等30餘萬元;得煤3400噸。政府撥款的不足由此得到了巨大的彌補。

籌得這些款、物後,熊希齡立即著手趕辦急賑。他一麵派人前往錦州、營口、奉天、四平街、鐵嶺、開原、公主嶺、長春等地采辦賑糧,開辦粥廠,救濟民食;一麵通告京畿各縣,嚴禁出賣幼孩和宰賣牛馬;同時派人前往安平、定縣、安國、滄縣、鹽山、內邱六縣放賑;最後致電各省,要求轉運賑糧、賑煤、賑衣及賑務電報免費、免稅。在他的統籌規劃下,京畿特大水災的賑濟工作很快便收到了實效,冬賑、春賑、雜賑、以工代賑等也辦得有條不紊,600萬災民因而得以全活。

在賑濟災民的同時,熊希齡還著手對河工進行治理,以徹底根治水患。他從督辦處派員會同各河務局長暨各縣知事,組織民力分別對南運、北運、大清、子牙、永定五大河流進行治理,將各淤塞之引河、減河分別疏浚。隨後他又組織成立了勝直水利委員會和運河工程總局,對天津海河進行治理。特別是他所著的《勝直河道改善建議案》,更是成了北方河防建設史上的一部重要參考文獻,直到今天仍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