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辦京畿水災河工善後事宜,是熊希齡真正投身社會慈善救濟事業的開始。他的這次救災活動,在工、賑兩方麵都是非常成功的。投身社會慈善事業,使熊希齡贏得了“熊菩薩”和“慈善總理”的美譽。
據說熊希齡中舉後,曾畫了一株枝葉俊秀的棉花,很多人開始見了都不以為然,待看了他題的“此君一出天下暖”這幾個字後,個個驚得瞠目結舌。從1917年後,熊希齡窮後半生之力踐行著自己年輕時立下的這一誓言。
創辦香山慈幼院
熊希齡還創辦了舉世聞名的北京香山慈幼院,將全國各地的數千孤貧兒童收留起來,用當時最先進、最優良的方式進行教育,使他們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奉命督辦京畿水災河工善後事宜不久,熊希齡就看到、聽到各地的災民因為缺衣乏食,或把兒女遺棄路旁,或像牲畜一樣出賣,或帶著兒女投河自盡,或全家集體自殺。可憐這些孩子,他們生下來並沒有什麼罪惡,卻遭此慘累。出於一種極度的同情心,他決定在北京設立慈幼局,聘請天主教徒英斂之擔任局長,由京畿水災籌賑聯合會(熊希齡任會長)從民捐存款項下提拔經費,專門收養這些災童。
當時熊希齡設想,慈幼局隻需辦理5個月,待水災過去以後,即可將這些災童分別招領或遣送。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水災平了以後,竟然有200多災童沒有人認領。這樣一來,熊希齡不得不想辦法設立一個永久性的機關,來收養教育這些兒童。他請現任大總統徐世昌出麵與前清皇室內務府商量,請將香山靜宜園撥與督辦處,用來建造一所規模宏大的慈幼院,索性把京城內外貧苦旗民的孩子招進來一同教育,免得這些孩子受苦。
經過將近一年時間的努力,香山慈幼院基本建成。初建時的香山慈幼院分為男女兩校,後來發展為一個總院六個分院。總院為全院的行政中樞,第一院為蒙養部,第二院為小學部,第三院為中學部,第四院為職業部,第五院為職工部,第六院為大學部。其設施之完善和規模之宏大,足以作其他各私立學校和慈善教育機關的模範。
1920年10月3日,香山慈幼院正式開院,一次就招錄了640名孤貧兒童。到1926年,在院兒童已達1704人。在近三十年的時間裏,慈幼院把近7000名孤貧兒童培養成了社會的有用之才,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侯鏡如、原鐵道部部長劉建章、原郵電部部長王子綱等都是他的學生。
然而,當時很多人對它並不了解,往往把它與教會或外國人辦的孤兒院與育嬰堂等同起來,擔心把孩子送進去會被挖眼睛或挖心髒,因而對孩子入院都顧慮重重,不少人都是抱著與其等著餓死不如去碰碰運氣這種試試看的態度把孩子送進來的。孩子入院後他們才知道,慈幼院竟是這樣一所環境優美、設備齊全、規模宏大的學校,這裏簡直就是貧困兒童的天堂。
香山慈幼院是一所特殊的學校,更是當時新式教育的試驗園地。它與其他國民學校的最大不同之處,即在於推行的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這種三位一體的教育體製,並且對孤貧兒童即正生的衣、食、住及學習、生活用品全部免費。它“縱的方麵自嬰兒教保園、而小學、而中學、而補助升入大學,貫徹全部教育階段;橫的方麵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兼施,學校與工廠齊辦,小學得職業之陶冶,初中得職業之試探,高中得職業之專修”,形成一係列完整的教育體係,開創了我國慈善教育的先河。尤其是熊希齡創建的為了能讓孤貧兒童享受到母愛和家庭溫暖的“小家庭”教育模式,比1949年奧地利的世界第一所國際SOS兒童村還早15年。熊希齡將孤兒收進慈幼院,給他們治病,並施以一定的教育,然後讓他們學一門手藝來謀生。為此,香山慈幼院辦了15所工場、7所農場、7所商場。經過6年的試驗,他決定將學校改為教育試驗性質的學校。他還為該校定了以下三點教育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