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重視農業教育。熊希齡說,“本部位置於鄉村之中,自應以農業教育為根本單位,一方麵使兒童整個幼稚時代,養成農事觀念與興趣;一方麵使學校附近之各村農民,得有自然之感化,以改良其舊之種植”。他認為,中國自有史以來就是以農業立國,農業不發展,國家無法富強。他指出,因為農民比較保守,從事農業也很艱苦,所以曆來農村招收學生都不足額。應考的人大都由於不得已而報考農學;即便是農民子弟,也因農事太苦而不願意學農。要改變這種不良狀態,必須從小培養兒童對農業的興趣,樹立以農為本的思想,並且要培養他們一定的農業技能,才能對社會有實際作用。所以,在慈幼院裏設了不少的園藝場,如動物、植物園藝場、家畜飼養場等。他還帶領學生到江蘇、黑龍江等地移植開墾,進行農業改良的試驗,以推動中國農業教育和農業生產的發展。他的這種重農業和農業改良、發展農業教育的思想在當時愈加難能可貴。
第二,加強德育教育。熊希齡說,“本院之兒童出自孤貧,受社會慈善家之幫助,得到相當之教養,則求學時和畢業後之宗旨,亦應幫助社會,為種種救濟之事業,以酬報社會慈善之德意,飲水思源,乃不忘本”。顯然,這是他對學生的德育要求。為了讓學生樹立這樣的思想,他常常帶領學生走出學校參加社會救濟活動,把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相結合。1925年上海發生“五卅慘案”,熊希齡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發起組織滬案失業同胞救恤會,約集各界群集天安門來反對帝國主義的暴行。1926年,北京軍閥混戰,他帶領學生在戰場救助傷員,收容難民。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全國掀起反日高潮,熊希齡痛感國難深重,於1932年2月12日發布《香山慈幼院院長通告》,號召全院進行救國總動員,組織院內師生200人為義勇軍,開赴戰區助戰;女生則加入紅十字救護隊,往戰區醫院幫助工作。熊希齡還對幼兒經常進行母愛教育、勞動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感化教育等,體現了他的人道主義教育精神。1922年至1923年,芷江發生了曆史上罕見的大旱災,田土焦枯、禾苗不生、餓殍遍野、民不聊生。因而務實學校也被迫停辦。1933年,熊希齡派其長女熊芷來到芷江,重振因大旱停辦近十年的務實學堂,邀約縣內教育界著名人士成立新校董會,並把熊家的大部分田產和“翰林第”全部房產捐獻給學校。鑒於芷江婦女很少有求學機會,熊希齡指示其女將學校更名為芷江私立務實簡易職業學校。設染織、縫紉、蠶絲三科,學製三年,隻招女生。同時還附設熊朱義縣小學(熊、朱係指熊希齡及其夫人朱其慧),均不取學雜各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