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30年代,青島的市政建設走在了全國的前列,體育、教育、文化事業發達。在德租膠澳之前,由於科舉未廢,整個膠澳沒有一所新式學校,依舊是私塾教育。德國占領後,一麵將這些家塾私塾改造為市鄉小學,同時在居民區創立了一些新的市鄉小學。至1914年,青島已有26所市鄉小學。與此同時,1899年德國殖民當局還創立了公立德人學校,專門招收寓居遠東地區的德僑子女入學,修業期限為小學三年,中學六年。1908年,殖民當局還創設了青島特別高等學校,這是青島曆史上的第一所大學(又名德黑大學),設有政法、醫學、理工、農林四科。1914年日本侵占青島後,這所大學停辦,師生並入上海同濟大學。此外歐美各教會創辦的德華中學、柏林教會創辦的愛道院,瑞士同善會創辦的禮賢書院,以及天主教女學校、淑範女學、明德中學等。另外,還創立了音樂會、舞蹈會、遊泳會、乘馬會、射擊會、登山會等文化娛樂和體育團體組織。
1936年8月4日至8日,第二屆全國慈幼大會在青島召開。熊希齡擔任大會副主席。由於大會主席孔祥熙沒有到會,這一屆慈幼大會由熊希齡主持。
熊希齡在北京香山的香山慈幼院創辦的一整套學前教育和學校教育成功後,1936年初,熊希齡致力推廣他的幼稚園,他打算在淞滬推廣這種辦法。同年8月熊希齡在青島開第二屆全慈大會時,發現青島比上海好。當時的青島市市長沈鴻烈,在市政建設上非常努力,尤其是鄉村中,有利於民眾的市政幾乎應有盡有,而沈鴻烈對於青島的慈幼事業,又有許多方麵欲與香山慈幼院合作辦理,因此熊希齡決定在青島開辟一個推廣普及慈幼的試點。
熊希齡原定與青島市政府合作推廣慈幼教育一事,直到1937年4月才有實質性的接觸。
5月21日,熊希齡和毛彥文從北平乘車至青島,次日抵達。熊希齡與青島市的市長沈鴻烈初步商談了香山慈幼院與青島市政府合辦嬰兒園與托兒場等慈幼事業。在青島停留了多日,期間又往返濟南、上海數次,與青島市政府的一班人經過多次的計劃與考察,終於訂出了一個具體實施的方案。熊希齡非常喜歡青島的城市建設,這坐美麗的山海城市深深吸引了他,打算長住在青島,於是就想租房。恰好,此時,孔祥榕也在青島,他在嶗山建造了一所別墅,邀請熊希齡毛彥文夫婦參觀他的新居。這所別墅涼爽舒適,嶗山雲霧繚繞、仙氣飄飄、山林青翠、鳥鳴流水之聲,更顯幽靜。熊希齡毛彥文夫婦感覺四周風景尤佳,是理想的避暑之處。孔祥榕看熊希齡毛彥文對此環境讚不絕口,建議夫婦二人在此也照樣建造別墅一幢,一切由他來代辦,不勞夫婦二人操心。熊希齡當即同意,由孔祥榕著手租地、造園、采購建材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