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掄教授已預見該地區有豐富的地下資源,建議國家開采,同時詢問當地人士,記錄了極有價值的特種金屬礦,會理縣小關河附近可能有鈷礦及鎳礦,在尖山發現了錳鐵礦,在會理攀運街發現含鉻的鐵礦等。
在彝區內,沿線考察了兩處礦區:(1)在昭覺縣城西北12華裏的八嘴山煤礦區,在沿途找到古代林木的侏羅紀化石,屬於侏羅紀煤層。(2)在昭覺與美姑之間的烏坡銅礦區,在沿途發現了石炭岩、玄武岩,下麵由暗紅色砂岩及泥岩組成,屬於二疊記。在附近拾得銅礦標本,屬於孔雀石。在彝區內傳說中的銅礦很多,如金馬廠、牛牛壩、耳堡、三崗等處,幾乎與雲南省的東川銅礦在地理上彙成南北一條直線。
除普查及核對礦產資源及修正交通裏程外,沿途所見所聞,也是收獲了極有價值的人文曆史。
西昌早在西漢武帝時,司馬相如通西南夷,置邛郡,是我國邊務上一件極可紀念的事跡,當時的邛郡即現在的西昌,因西昌市郊東南方有湖水邛海。三國時,諸葛武侯南征孟獲,由川進兵,武侯親自率領的主力,經雅安、大渡河再經覺寧過西昌,西昌海拔1820米,所處地理位置,具有戰略價值,在西南後方中心點,西南及西北交通的交彙處,鄰近東南亞的印度緬甸盟邦,四周高山環抱,其中安寧河平原氣候溫濕,農產品豐富,地下資源很多,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政府遷都重慶後,計劃在重慶難以堅寧時遷往西昌據點駐守,這就是所謂的“第二陪都構想”。從西昌向東到昭覺城194華裏。處在彝族幾個縣的中心部位,跨過昭覺河,即正式進入彝人完全控製下的大涼山地界。昭覺縣城在1908年建成,周圍253丈土城牆高2.5丈。每到村民居住的地方,村邊都築有戒備森嚴的碉堡。這是漢彝交界的特點,目的是為了防止對方突然襲擊。
步行考察大涼山,是一次綜合性的對少數民族、尤其是對彝族的全麵考察,考察內容豐富,涉及到社會科學的領域。曾昭掄教授編寫了近二十萬字的《大涼山夷區考察記》於1945年4月出版發行。該書是一本深入彝區,冒險考察,全麵介紹“倮彝”(曾昭掄教授稱大涼山彝族為“倮夷”,由“獨立倮倮”衍生而來)族的專著。
在這次步行考察大涼山考察團中,除了曾昭掄教授是中年人外,其餘全是青年學生。旅途中,他既要照顧、教育學生,又要不停地考察記錄,口袋裏一直放著小筆記本和鉛筆,一旦歇腳,便隨時隨地記錄、書寫,到達宿營地後,在蠟黃如豆的油燈下,還要整理修改及補充當天的記錄直至深夜,從不間斷。大家都為他的持之以恒、不辭辛苦的精神所感動,由於在旅途中要經常口頭計算裏程或強記景物實況,思想必須高度集中,因此,他常常口中念念有詞,有時會引起別人的誤解。在抗戰期間的艱苦後方,缺乏各種記錄儀表,隻能靠強記。他的記錄非常全麵、詳細,並具有科學性,頗有史料價值。
曾昭掄吃苦耐勞、平易近人、勤奮工作、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和可貴精神,將永遠值得繼承和懷念。
珞珈歲月
1958年,花甲之年的曾昭掄執教武漢大學化學係,希冀把自己的餘生全部傾注在業務上,繼續完成他獻身科教事業的畢生願望。
曾昭掄一到武大,就一天到晚泡在化學係資料室和校圖書館裏,如饑似渴地查閱資料。每天他來得最早,走得最晚。他常說:“圖書資料是前人工作的寶貴經驗總結,也是我們掌握學科發展動態的主要依據”。盛夏的武漢奇熱無比,到圖書館去的師生,都希望坐在電風扇旁邊,而曾昭掄去得最早的曾昭掄卻坐在遠離電風扇的地方,把好位子留給別人。嚴冬,他總是穿著單薄的棉襖,戴著一頂褪了色的舊帽子,看書時經常打冷顫,甚至流清鼻涕,但他仍是那樣專心入神,別人問他:“曾先生不冷嗎?”他說:“這樣腦子清醒。”曾昭掄高度近視,但查資料的速度卻十分驚人。隻見他小跑一樣在書架中穿梭,很快抱出一摞書,摘完後又快速歸還原處,馬上又抱出一摞。蠅頭小字在卡片和筆記本上記得密密麻麻,不少地方還貼上小紙條,精心寫著補充或注釋。無論是刮風或下雨,嚴冬或酷暑,總見他穿得比常人少,戴頂褪色的舊帽,腳趾頭露在鞋外,斜扣著衣扣,提著個舊書包,專心致誌地做學問。一天深夜,他提書包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撞在樹上,碰得滿臉是血,跌倒在東山頭山坡下,路過的工人聽到哼聲,才將他扶回家去,第二天他照樣上班。他這種刻苦治學的精神,很快就給全係師生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