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考察
半個世紀以來,有關曾昭掄的參與民主鬥爭及學術成就各方麵,國內報紙、期刊及專業刊物已陸續報道過他的一些為人為事,但在抗日戰爭西南聯合大學執教時帶領學生冒著極大風險打開封閉的禁區,步行考察四川大涼山艱苦行程的創舉,卻鮮為人知。
1941年7月1日,由西南聯合大學化學係曾昭掄教授率領的“川康科學考察團”準時出發了。前一天《雲南日報》上刊登了起程的消息。
考察的目的地位於現在四川省的西南邊緣(以前分屬西康及四川兩省管轄)北緯28~29度,東經102~104度間川康交界廣大地區內,在那裏有一塊連綿數百裏的神秘地域,那就是涼山彝族自治州,外國人通稱為“獨立倮倮(Independent Lolos)區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撤銷西康省建製,這個地區屬四川省,即現在的四川省攀枝花市、雅安地區和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域。考察的地段,以西昌為起點,向東經昭覺、美姑到雷波,橫越大涼山頂峰黃茅垠的沿線,累計裏程約506華裏。大涼山作為貢嘎山山脈的餘波,由小相嶺分支向東延伸,該地區平均海拔兩千米以上,黃茅垠主峰3961米。估計該區內有10個彝族同胞,生活艱苦,與外界世代隔絕,缺鹽並無任何工業,農業比較落後,在當時出版的地圖上,留有空白,當時漢人對內部情況還不明。
國外的探險家,曾橫衝直撞地進入過蒙古、西藏、新疆及青海等地,掠奪資源或考察探險,但從未進入大涼山彝區。曾昭掄帶領這支年輕的大學生隊伍,全靠步行橫越大涼山,可謂是一個創舉,並填補了步行考察大涼山的曆史。
在籌建考察團時,大家商定了幾項規定:(1)推舉曾昭掄為考察團團長。因為他是發起人之一,也是唯一的老師。他知識淵博,見識寬廣,曾有帶領長沙臨時大學的學生,步行了湘、黔、滇了三千多裏到達昆明建立西南聯合大學的經驗。(2)決定行動的方式,全過程步行,所帶行裝物品等由馬幫馱運。(3)考察團的經費由團員自籌,不依靠學校或社會上的讚助。到達西昌後,西康寧屬經濟建設設計委員會委托他們入彝區調查礦床資源事宜,得到有償的貼補,為他們考察團獲得部分經費來源。(4)由於曆代大漢族主義迫害少數民族,強悍的彝族同胞要見機報複。為了表示與少數民族的親善、減少他們的起眼,一致同意不帶任何殺傷性防衛武器。
第一階段從昆明步行到西昌,在近半個月適應性鍛煉中,為大家從思想上樹立了克服困難的信心。從昆明向北沿怒江而行,世襲的土司或王爺給他們禮賓性的接待,生活及安全均有保障,渡怒江後,沿安寧河沿線經會理、易門、德昌到達西昌後,沿途氣候溫濕,物產豐富,正值夏秋之交,水稻及油菜揚花,一派欣欣向榮豐收的景象,為他們步行考察注入了必勝的信心。但是在西昌城內住了11天後,每日的雨水給準備工作帶來困難,也想走動各方,多了解些彝區內的安全及交通概況,以便全麵規劃安全運行。從官方或私人的回答中,都出現善意的勸告:“安全無保障,建議繞道行”。而且更大的問題是,滿清王朝對當時的少數民族一直采取強兵壓境及安撫並舉和四周屯兵、隔離防堵的高壓政策。1919年曾發生過一次大規模的騷亂,結果是等殺即逃,漢彝之間的仇恨,日積月累,終未了結,彝族人見漢人要報複,把漢人擄去當“娃子”(即奴隸),在彝漢結合地區,有時發生漢人失蹤的報道。天無絕人之路。長久以來,漢族商人在彝區內經商,常采用當地黑彝有償保護及保送的辦法,確保在本支彝族內生活及安全通行,彝區內各支彝族彼此獨立,互不相屬,有的是至親,也有的是冤家,有的彝支地域範圍很小,換得聯係消耗了很多精力,但也找到了安全過境的初步保證。區內紙幣(中華民國法幣或滇票)及其它硬幣不能通用。零星碎銀有時可以使用,以貨易貨是主要的交易方式。自身的行裝很簡易:穿球鞋、帶草鞋、戴笠帽以及適合夏季的睡具。還帶藥品、指北針、溫度計、照相機。借不到測高儀,隻好自製了一台水銀氣壓表,連木匣有一米多高,輪流手抱步行,不幾天就打碎了。彝人所需要的物品,最主要是鹽巴(食鹽)和布匹。舊中國頒布銀子國有化以後,禁止銀元買賣,隻好帶上鹽巴及布匹作為交換籌碼。
團員中有裘立群、陳澤漢、鍾品仁、戴廣茂、周光地、馬杏垣、黎國彬等10人,其中大多是化學係的學生,也有地質係、生物係的學生。曾昭掄教授是有機化學專業、在學校講授工業化學課程,對地質學科也有一定的了解。他查閱了中國西部科學院1934年8月進入彝區考察的資料,結合調查分析,從實際環境中考察,初步得出以下的概念:從地質角度講,西昌沿邊的安寧河,由南向北,在水成岩中繼續地鑲嵌了一條花崗岩石層,以西昌為中心向北延伸到大渡河邊,向南經會理幾乎達到金沙江邊緣,其中會理城以西花崗岩分布最廣,寧屬寶貴的礦床,大部分就在這些有花崗岩侵入的地方,尤其是火成岩與水成岩接觸之處成為金屬嵌層(Metallic D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