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雛鳳展翅(4)(3 / 3)

宴畢又賜茶,然後才就試。試後康熙親自閱卷。彭孫遹故意寫得詞句不通;嚴繩孫借口目疾,僅賦詩一首;潘耒、李來泰、施潤章之詩不合韻律;毛奇齡用語犯忌,康熙一律曲意遷就通融,一一加以錄用。彭孫遹取中一等,明朝尚書嚴一鵬之孫嚴繩孫以“史局不可無此人”取中二等,等等。與試未中者或來京未試者中,也有因文行素著,被特賜內閣中書銜,以示恩寵。如傅山(傅青主)、杜越等“俱著授內閣中書”。

與此同時,康熙又網羅大批名流學者,包括拒不應考入仕者(如著名學者萬斯同等)參與纂修《明史》、《古今圖書集成》(原名《古今圖書彙編》)等大型圖書。

一時間,漢族士子紛紛出仕入館。有人作詩譏諷道:聖朝特旨試賢良,結隊夷齊下首陽。家裏安排新頂帽,腹中打點舊文章。當年深悔為周粟,近日翻思吃滿糧,非是一朝偏改節,西山薇蕨已精光。

不管怎樣,遺民自此不世襲。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康熙第一次南巡歸來過金陵(今南京),親謁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父老從觀者數萬人。巳時,康熙率內大臣、侍、部院官員皆於門外下馬,自甬道邊行入,在孝陵殿前行三跪九叩首禮,然後於寶城前三奠酒,崇敬恭謹之情溢於言表,父老“皆感泣”。總督王新命刻石以記,稱之為“古今未有之盛舉”。

康熙則作了一篇長長的《過金陵論》,極動感情。

金陵,《禹貢》揚州之域。秦立郡縣為秣陵,兩漢因之。孫權時稱建業,東晉及宋齊梁陳地號佳麗。隋唐之間,六朝舊跡漸至湮沒。南唐李氏始更築城,名金陵府。明有天下建都於此。竊明太祖之意,以為宅中圖大,控製四方,千百世無有替也。歲在甲子,冬十一月,朕省方南來,駐蹕江寧。將登鍾山,酹酒於明太祖之陵。道出故宮,荊榛滿目,昔者鳳闕之巍峨,今則頹垣斷壁矣。昔者玉河之灣環,今則荒溝廢岸矣。路旁老民,跽而進曰:若為建極殿,若為乾清宮,階陛級,猶得想見其華構焉。夫明太祖以布衣起淮泗之間,經營大業,順天應人,奄有區夏。頃過其城市,閭閻巷陌,未改舊觀,而宮闕無一存者。睹此興懷,能不有吳宮花草、晉代衣冠之歎耶……有明艱難創造之基業,未三百年而為丘墟。良可悲夫!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國家者,知天心之可畏,地利之不足恃,兢兢業業,取前代廢興之跡,日加儆惕焉,則庶幾矣!

康熙二十四年,康熙再次下令,民間新墾田地“自後永不許圈”。最後結束了綿延數十年的圈地餘波。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在逐步放寬逃人法的基礎上,將專司督捕逃人的兵部督捕司,改為刑部督捕司,“終歲不劾一失察之官,不治一窩隱之罪”,基本解決了困擾幾十年的逃人問題。

康熙帶著他的鳳族,撲向了先進的龍文化。康熙卻又比以往更加明確地企圖保持自己雛鳳淩空的民族之魂,他了解了自己的位置。後來他曾由衷地感歎:“漢人難治。”“漢人人心不齊,如滿洲、蒙古數千萬人皆一心。

朕臨禦多年,每以漢人為難治,及其不能一心之故。國家承平日久,務須安不忘危。”是的,要結合,不要同化。康熙親率滿蒙騎兵,踏勘了京城以北的廣闊草原,建立了東西寬三百裏、南北長二百餘裏的木蘭圍場。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以後,康熙年年率滿蒙貴族在此行圍打獵、演習騎射,以光揚其列祖列宗開國平天下的聖武精神,呼喚八旗勁旅英勇剽悍的豪壯軍魂。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更在圍場附近的熱河建立了規模宏大的避暑山莊,使之成為京師以外的第二個政治中心。他每年約有一半時間在此處理朝政,接受各少數民族王公貴族的朝覲。

萬壑鬆風之中,鹿呦馬嘯、鶴唳雁鳴,青磚素瓦、北方民居式的便殿,金碧輝煌、旌旗招展的蒙古包。

摔跤,較射,賽馬,火戲。入夜,滿蒙藏回之人在綠茵般的草原上燃起熊熊篝火,割生炙熟、觥斛交錯,胡笳馬琴、狂歌勁舞,別是一番風情。

要結合,不要同化。康熙對各少數民族實行了“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的統治方針,保持了各族宗教信仰和社會習俗,籠絡其上層分子。

他根據各族不同情況,在東北各族實行鄉姓製;內外蒙古實行盟旗製;西北回部實行伯克製;西藏實行噶廈製。並沿邊境設置了巡邏哨所——卡倫,以及通訊交通的驛路站台網,從而實現了前代、前朝從未有過的中央對於邊疆、對於各少數民族的有效治理。

康熙之孫乾隆曾說:“自秦人北築長城,畏其南下,防之愈嚴而隔絕愈甚,不知來之乃所以安之。我朝家法中外一體,世為臣仆,皇祖辟此避暑山莊,每歲巡幸,俾蒙古未出痘生身者皆得覲見、宴賞、錫賚,恩益深而情益聯,實良法美意,超越千古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