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雛鳳展翅(5)(3 / 3)

大學士李蔚、王熙等奏稱:“台灣有地千裏,人民十萬,棄其地,恐為外國所據;遷其人,恐奸究生心,應如琅議。”

這是注入了新鮮血液、進取騰飛的龍的觀點。這種觀點已不再把中國之大勢等同於天下之大勢,而是在敏銳地體察世界之大勢,把中國之大勢放在世界之大勢之中思考。康熙帶著鳳的銳氣(雖然他從龍的角度出發),因而較少天朝大國的陳腐,因而勢必讚同後一種觀點。他說:“台灣棄取,所關重大,棄而不守,尤為不可!”他轉向李光地:“你恐台灣既擁重兵,尾大不掉,目下如何?”

李光地上前奏道:“目下何妨?以皇上聲威,幾十年可保無虞。”康熙豪爽大笑,朗聲道:“如此,且置郡縣。若計到久遠,十三省又能永保為我所有嗎?”康熙二十三年四月十四日,康熙正式批準在台灣設置地方軍政機構的疏請。自此,台灣設一府——台灣府、三縣——鳳山、諸羅、台灣(澎湖直轄於府)隸福建省,設總兵一員、副將二員,駐兵八千,分水陸八營(澎湖設副將一員,駐兵二千),營各設遊擊、守備、千總、把總等官。台灣軍政機構與內地完全相同,連衙署建築也改變了台灣坐東向西的習慣,而如內地“衙門口,朝南開”。

同年十二月,鄭克塽等奉旨到京,康熙說話算數,給予他們優厚待遇。鄭克塽封一等公;其叔、弟分別授四品職、驍騎校等;劉國軒、馮錫範等授漢軍伯,俱隸上三旗漢軍,由戶部“撥給房屋田地”。劉國軒“首先歸命”,並勸鄭氏“納土歸來”,受到康熙親自召見和特別表彰,實授直隸天津總兵官。其他投誠武職一千六百餘人,文職四百餘人,兵丁四萬餘人,“有願入伍及歸農者聽其自便”,均得到了妥善安置。同時歸來的明朝宗室,也給予屯田牛種,安插定居。

台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人心凝聚到了康熙的龍庭。康熙精神振奮,展紙而書,墨翔鸞鳳,筆走龍蛇:萬裏扶桑早掛弓,水犀軍指島門空。來庭豈為修文德?柔遠初非黷武功。牙帳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蒼生困,耕鑿從今九壤同。

“耕鑿從今九壤同”,康熙此後像所有的開國之君一樣,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迅速恢複和發展社會經濟之上。朝政,接受各少數民族王公貴族的朝覲。

鳳之銳氣康熙采用的是龍的手段,推行的是龍的文化,不同的是,康熙帶著鳳的銳氣,這使得他將龍的手段、龍的文化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康熙二十四年以後,康熙在親政之初實行獎勵墾荒、藩為更名等發展小農經濟政策的基礎上,開始大規模免除百姓上交的賦稅錢糧。

三月,康熙諭大學士:“今國帑充足,朕欲蠲免直隸各省明歲錢糧,以紓民困。爾等會同戶部,預行酌議。”

部議以為,為避免國家經費拮據,宜輪流蠲免。於是,三年之中,直隸、河南、湖北、湖南、江南、四川、山東、貴州、福建等九省輪免一周。此後,年年都有大規模蠲免。“有一年蠲及數省,有一省連蠲數年者”,其中,康熙四十九年十月到康熙五十一年十月短短的兩年間,蠲免錢糧涉及到所有的十九省區,共免地丁銀和曆年拖欠三千二百零六萬四千餘兩。而清朝每年地丁錢糧加上鹽課關榷,共為三千三百八十五萬四千餘兩。蠲免錢糧,近於全國一年的總收入。據載,終康熙一世,全國共有二十餘省區獲免稅糧、丁銀、逋賦五百四十五次,總數不下一億四千萬兩。蠲免,特別是大規模地普蠲輪蠲,能夠有效地防止官吏舞弊中飽,成為落實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的重要措施。如時人所雲:“惟蠲免錢糧,率土均沾實惠。”蠲免的基礎,除了增收,關係到康熙本人,更是在於節流。康熙曾不無自豪地說:“朕每歲供禦所需,概從儉約,各項奏銷浮冒,亦漸次消厘。外無師旅餉饋之煩,內無工役興作之費……朕屢行蠲免,而無國計不足之慮,也仰仗這些平素的經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