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重視西方先進科技在中國的應用。平三藩時,他命南懷仁以西方“製炮妙法”,督造適用於南方山地作戰的輕便火炮。南懷仁造出了多種類型的火炮,在盧溝橋炮場演放,他屢次親臨視察,演放最長的一次達三個月,共發實彈二萬一千餘枚,有的火炮連發三四百枚完好無損。
平定準噶爾之後,他邀請傳教士雷孝思、杜德美、白晉等協助,由何國宗、明安圖等中國學者參加研究,采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西方經緯度測繪方法,繪製第一部詳細的全國地圖。經過十年的努力,采用包括“太陽午正高弧定緯度法”等測繪方法,實地勘測各省,用“梯形投影法”、以一比一百四十萬比例尺精心繪製,中國地圖繪製史上的空前巨作《皇輿全覽圖》誕生了。二百年後,著名科技史學家李約瑟博士稱它是“亞洲當時所有地圖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當時所有的歐洲地圖更好,更精確”。
當天花流行,人人畏懼的時代,他以行政命令強製推廣種痘,他曾說:“國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種痘方,人皆以種痘得無恙。今邊外四十九旗及喀爾喀諸藩,俱命種痘,凡種痘皆得善愈。記得初種時,老年人尚以為怪,朕堅意為之,才保全了千萬人的生命,難道是容易的嗎?”
對於西方科技的學習和應用,開闊了康熙的眼界,打開了康熙的思路,使他具有了自然科學家的眼光和頭腦。
康熙曾親自培育出色如丹砂、一歲兩熟的“禦稻種”。康熙二十年左右六月的一天,康熙發現豐澤園稻田中有一顆稻穀高出眾稻之上,穀粒已經成熟,於是將其收藏作種,年年反複試驗選種,再試驗,再選種,培育出了一個新的優良稻種。而後擴大範圍,在北京、承德試種。十年以後,向群臣公布。又經過二十餘年的試驗和培育,始向江南推廣。
康熙曾親自組織了大規模的氣象研究工作,他在北京設立若幹氣象站,並要求各省逐日逐月作氣象記錄,按期上報,經常進行綜和比較。自康熙朝開始積累的浩瀚的氣象資料,成為今天氣象史研究的巨大寶庫。
康熙六次南巡、三次西征、多次視察東北的過程中,均親自調查研究當地地形、地貌及農作物,並作詳細記錄。他記錄了途中用儀器測量一些地區方位、高低、遠近的情況;記錄了他在瀚海沙漠發現“螺蚌甲”而推測該地曾經是海洋的地理變遷;記錄了他發現木化石和魚化石的確切地點和對該化石的詳細描述;等等。
康熙成了中國追求近代自然科學的先驅者,一位卓有成就的學者、專家。
滑走了的機會即使在西方傳教士心目中,康熙也是“統治天下的帝王當中最聖明的君主”,是“連做夢也未曾見過的偉大人物”,連他幼年患天花愈後而成的麻臉,也不影響他們對他的好感乃至崇拜。他們這樣描述康熙的容貌:他威武雄壯,身材勻稱而比普通人略高,五官端正,兩眼比他本民族的一般人大而有神。鼻尖稍圓略帶鷹狀,雖然臉上有天花留下的痕跡,但並不影響他英俊的外表。
這在中國曆史上數百名封建帝王中,不能不說是一種偶然。這種偶然發生在世界劇烈變革的十七世紀,又不能不說是一種巧合。
偶然的巧合實際上是一種機會。龍鳳集於一身的康熙,有可能認識中西文化碰撞的實質和結局。有可能己所欲而施於人,將對西方先進科學的熾烈追求,從一身推及一國,帶領古老的中國走一條振興科學、發展實業的維新之路。若如此,曆史又將怎樣呢?
機會有如指縫裏的沙,輕輕滑走了。古老中國封閉式的屏障,一重套一重。從地理上看,東南是滔滔的大海,西北是浩浩的黃沙,東北是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荒原;從軍事上、行政管理上看,有柳條邊,有堪稱世界奇跡的萬裏長城,有省城縣城村壘堡寨;從建築上看,皇城是城中之城紫禁城,民居是嚴嚴實實的四合院;從心理上看,上層是以中國天子為中心的華夷思想,下層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萬事不求人的思維習慣。
康熙縱然走出了京師紫禁城,建立了保留鳳之膽魄的避暑山莊,卻走不出這重重屏障,卻仍在構築新的屏障。
避暑山莊,宮牆緊鎖,西北所依峻嶺之上,蜿蜒一道長城,與北京八達嶺長城形同神似,人稱小八達嶺。那“鳳體龍心”、橫亙在北部邊疆的諸族諸部呢?他們築構的是心向朝廷,無形、但依舊是“城”的——長城。
康熙縱然走進了無涯學海,涉獵了新鮮的自然科學,卻走不進生產關係變革的浪潮之中。
他認為,學問中最有用的是記載“帝王道法,關切治理”的儒家經籍,是“事關前代得失,甚有裨於治道”的中國史乘。康熙八年四月,擒鼇拜前的一個月,康熙親蒞太學祭祀孔子,之後,恢複以八股文取士。擒鼇拜後,康熙立即著手舉行經筵日講,命由內閣大學士等任經筵講官,翰林院擇日講官,進講儒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