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寬弛,寬縱。對需索節禮的都撫大員,以“係年老大臣,從寬免”;對侵欺庫銀九萬餘兩的廣西巡撫郝浴,以其“潔己奉公”、“清廉愛民”,“從寬悉免追取”;對戶部以尚書希福納為首、收受買辦草豆人賄賂、侵銀六十餘萬兩的案子,他輾轉反側,思忖了一夜,終於強壓下滿腔怒火,隻將希福納一人革職,其餘同案一百七十六人,限期退賠,不予議處。
然而……清醒,有時是一種不可言狀的痛楚,事態已發展到如此地步。
康熙明白降諭:“朕以張伯行操守為天下第一,斷不可參,手批不準。諭旨現在噶禮處。吏部所議是非顛倒。”
翌日,又諭九卿:“噶禮操守朕不能信。若無張伯行,江南地方必受其搜刮一半矣……互參一案,初次遣官往審,為噶禮所製,不能審出,及再遣大臣往審,與前無異。如果你等都能理解朕保全清官的良苦用心,那天下就能長享清平之福了。”
但九卿再議時仍不肯單懲噶禮,他們不再涉及二人互參具體內容的是非,而是各打五十大板,以二人“並任封疆,不思和衷集事,互相訐參,殊玷大臣之職”,擬議“均應革職”。
康熙隻沉著臉,低聲、但一字一字地說:“張伯行仍留原任,噶禮依議革職。”噶禮貪汙巨大,僅房產就有七十五處,地一百餘頃,當鋪十三所。他的原下屬、太原知府趙鳳詔亦得贓銀十七萬餘兩。正在此時,噶禮之母、亦即康熙乳母,赴都察院控告噶禮與妻、弟合謀欲毒殺她,請以忤逆不孝罪將噶禮淩遲焚屍。她究竟是為自己奶大的康熙皇帝著想,還是為自己身家著想,不得而知。康熙則幾乎是懷著感激的心情,立即以此賜噶禮自盡。
同時,辛卯科場案大白於天下,行賄受賄的一幹案犯分別受到了斬、絞重處。可歎的是,這班貪官至此仍在作弊。主犯、原副主考趙晉被判斬立決,翌日,有報自縊身亡,誰知不久張伯行即奏報:“屍體與趙晉狀貌不符,趙晉生死難明。”又傳說噶禮自盡時行賄買囑,得以帛係未絕就裝入了棺材,監絞官守候到半夜,陰風習習,帳幃徐動,孤燈明滅之間,忽然噶禮在棺材中開口道:“人都走了,我可以出來了吧?”聞者大駭,劈其棺。噶禮霍地坐起來,但因耳目皆無,不知往哪兒走,監絞官怕事泄,一斧將噶禮劈倒,連棺材一起燒了。康熙諭令張伯行仍留原任的消息傳到江南,江南歡聲雷動,士民紛紛在門上張貼“天子聖明,還我天下第一清官”的標語,焚香結彩、拜龍亭、呼萬歲者至數十萬人。另有數萬人赴京師暢春園跪疏謝恩,願各減一齡,益聖壽萬萬歲。
康熙沒有表情。他毋寧說隻有沉重和痛苦。貪汙舞弊已成為無法控製的瘟疫,從頭到腳無孔不入,被侵染的肌體大麵積大麵積地壞死,潰爛。
短短幾十年,前朝前代幾乎所有的痼疾都重新發作了。康熙末年,“各省錢糧虧空甚多”,“府帑虧絀,目不暇給”,私派浮於國課,差徭倍於丁糧”,“生民乏食,物價騰貴”,終於引發了朱一貴等大規模的農民起事。血腥的紛爭康熙背後仿佛有一種帶著巨大慣性而無法抗拒的神秘的力,在這種力的作用範圍內,個人,即便是傑出個人的作為又將如何?即便增壽萬萬歲,又將如何?難道能夠挽住西墜的殘陽、東逝的大江嗎?
龍鳳合而為一,不再碰撞,然而最醜惡的故事卻在新的龍之國重演。康熙熟讀經史,每顧及前朝皇室為爭登大統,父子兄弟骨肉相殘,總不免為之浩歎。
朝朝代代,仿佛是在劫難逃,就連叱吒風雲的一代英主也不例外。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的刀光劍影中,踏著兄弟的血跡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而自己又為儲位問題苦惱。他曾立承乾為太子,因他偏愛李泰,承乾恐有被廢立之意,欲殺李泰謀反,事發被廢。李世民答應立李泰為太子,李泰又欲謀害晉王李治。李世民痛苦得拔出佩刀,恨不能自刎。後依妻舅長孫無忌之議,囚禁李泰,策立李治,方才無事。
康熙感慨而不屑:“唐太宗定儲位於長孫無忌,朕每覽此,深為恥之。”他萬萬沒有想到,同樣的厄運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康熙一生有四位皇後、五十一位妃嬪。眾多的妻子,使他擁有子、孫、曾孫一百五十餘人的大家庭。兒子中除十一個早殤外,長大成人的共二十二個。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康熙是個充滿了慈愛之心的父親,他親自挑選最博學的老師教導他們。
康熙身邊的外國傳教士記載:這些老師“都是全國公認最有才學的人,盡管如此,皇上還要親自逐個檢查幼年皇子們的學習情況,了解他們的細枝末節,甚至批閱他們的作文,令他們在禦前講解書籍的內容”。每至五鼓,百官尚未早朝,有先至者殘睡未醒、在黑暗中倚柱假寐時,即有白紗燈一盞入隆宗門,引導諸皇子赴上書房讀書了。無分寒暑雨晴,天天如此。每個皇子都精通四書五經、滿語漢語,詩文書畫無一不擅其妙,上下千古成敗治亂全都了然於胸。又有騎射、遊泳、火器等軍事、體育課目和隨駕出巡、行圍狩獵、奉旨出京統兵辦事等實際鍛煉的機會。二十二個兒子幾乎全部成為英武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