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蔡元培的教育理念(1 / 2)

教育理念

蔡元培一上任就告誡大家:“大學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責,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

二〇〇八年歲末,“中國造富大學排行榜”吸引了眾人的眼球:北京大學因培養了三十五名億萬富豪問鼎榜首,浙江大學以二十三名位居第二,清華大學以二十二名排列第三。於是有人說:這是大學對社會的一大貢獻,如今的名牌大學,都成了“億萬富豪的搖籃”!

英國有諺雲:“牛津大學拔了刀,全國跟著跑。”同樣的道理,如果出現“北京大學造了富,全國跟著跑”的局麵,那麼爭當富豪就會成為年輕學子的理想,製造富豪也會成為大學的目標。這種情況,與“文革”期間工農兵上大學、管大學形成鮮明對照。

我以為,無論是培養工農兵還是製造富豪,都是對教育功能的嚴重扭曲!這一判斷,來自蔡元培的教育理念。

一九一七年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當時北大的學生因為受科舉的影響,以為上大學就是為了獲得當官的資格。於是他們往往對來自官場的兼職教員刻意討好,對專職教員輕薄怠慢;與此同時,對應用專業很感興趣,對基礎專業十分冷淡。麵對這種情況,蔡元培一上任就告誡大家:“大學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責,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此外,他還針對當時的具體情況作了解釋。

一九一八年四月,蔡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把文、理兩科稱之為“學”,把法、商、醫、工等科稱之為“術”。因為前者以“研究真理”為天職,後者以“直接應用”為目的,所以他認為“學為基本,術為支幹”。文章還說,基於這一原因,他在民國初年擔任教育總長時,就在《大學令》中明確規定:“治學者可謂之‘大學’,治術者可謂之‘高等專門學校’。”遺憾的是,由於“國人重術而輕學”,再加上“升官發財之興味本易傳染”,所以即便是文理兩科的學生,也會舍本逐末。

同年十一月,蔡先生在《北京大學月刊》發刊詞中進一步指出:“所謂大學者,非僅為多數學生按時授課,造成一畢業生之資格而已也,實以是為共同研究學術之機關。……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

蔡元培之所以把研究學術視為大學的天職,並不斷提醒大家不要有升官發財的思想,顯然與以下三個原因有關。

第一,學術是民族精神的寄托、社會進步的希望。

一九一九年,蔡元培的助手和繼任者蔣夢麟在《和平與教育》中說:中國是一種牧民政治。在這種製度下,老百姓就好比一群羊——“羊肥了,牧民就會殺而食之,於是就出現暴政;暴政日久,必然會導致羊瘦,於是牧人就繼續放牧,推行仁政。這就是中國曆史一治一亂的根本原因。”文章指出:牧民政治的反麵是平民政治,即民權政治。這種政治的目的是要增進平民的能力和知識,使每一個人都養成健全的人格。隻有這樣,社會才能進步,和平才有保障。日本之所以在甲午戰爭中打敗中國,在日俄戰爭中打敗俄國,就是因為他們在明治維新中把牧民政治改成了平民政治。這說明社會進步除了物質改善外,更需要精神改良。因此蔣夢麟強調:“學術者,一國精神之所寄。學術衰,則精神怠;精神怠,則文明進步失主動力矣。故學術者,社會進化之基礎也。”這就告訴我們,如果大學不是把研究學問作為天職,而是把培養富豪作為目的,那麼國家精神就會失去依托,社會進步就會失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