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提出與其讓教師提高業務能力,不如讓他們的日常生活步入軌道。一舉一動,都有正當的意義。
一九二二年,葉聖陶在《教師問題》中指出,要提高民眾的文化水平,必須普及教育。要普及教育,必須依靠教師。但是他發現,在小學老師中,“不好的和不能勝任的”占大多數。他還發現,已經考入師範學校的學生,“很鄙夷小學教師這樁事業,越是優秀的,鄙夷的強度也越利害”。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情況呢?他認為這恐怕與小學教師的月薪隻有六至十元有關。小學教師待遇低下,主要是因為主管部門侵蝕的結果。這種情況,與當今官員們“三公”消費居高不下,而教育經費卻捉襟見肘有點類似。於是葉聖陶號召說:“對於監督者的溺職和舞弊,不應為公眾、為自己而反抗麼?唯其沒有反抗,才有人越出了範圍,公然地無所顧忌地為所欲為。”隻有大家都來反抗,他們才可能有所收斂。
第二年,葉聖陶在《教師的修養》中說:“久別的友人來了,無所不談,後來談到嫖妓和納妾的盛行”,還談到教師素質低下,列舉了許多事例。葉聖陶把這些事例記錄下來後,嚴肅地說:這些教師也許能夠勤於研究,忠於職守,也許沒有存心要把學生教壞,“然而他們這種反常的心理和混沌的思想,卻無時無刻不給與學生以壞的影響和感染”。因此他們即使能教給學生專門知識,“又有什麼益處!”何況,能否勤於研究、忠於職守,“絕對不能與心理和思想脫離關係。心理反常了,思想混沌了,就隻有懶惰,隻有模糊,決不會有什麼研究和盡忠的氣息了”。基於這樣的認識,葉聖陶提出與其讓教師提高業務能力,不如讓他們的日常生活步入軌道。所謂步入軌道,就是一言一行都沒有消極的影響,一舉一動,都有正當的意義。隻有這樣,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
葉聖陶還說,關於“提高教師修養”的話,早已有人說過,但是近來好像是聽不到了。之所以如此,恐怕是覺得這話太不新鮮、太不時髦了,因此許多人不願意重複這種陳舊而平凡的老話。其實,當“一種值得提倡的話,在還沒有被大家領受以前,不論經曆了多少時代,總有重行(重新)陳述的價值”。
在這篇文章結束時,葉聖陶對主管教育的行政人員提出如下質問:“依理論講,你們該知道教育應是什麼性質,教師應是什麼樣人。你們為什麼不在收發公文照例視察等等事務以外,看看教師們是否個個勝任教育的事務?”他還說,如果主管教育的人員能夠盡職盡責,肯定會發現這些問題,並有同樣的感受。於是他們就可以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甚至撤換那些不稱職的教師。因為“犧牲幾個人的飯碗究竟是小事,‘救救孩子’才是至要的重務”。然而,事實上這些主管教育的人不是瞎忙,就是混飯,所以葉聖陶對他們特別失望。
葉聖陶曾經強調:“辦教育決不類似辦工業,因為受教育的人絕對不是工業原料。唯有沒有生命的工業原料可以隨你怎麼製造,有生命的可不成。”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他還介紹了豐子愷先生早年畫過的一幅名為“教育”的漫畫。畫麵上有一個做泥人的師傅,正在一本正經地把一個個泥團往模子裏按,旁邊擺著已經“脫出來的泥人個個一模一樣”。葉聖陶說:“做泥人雖然非常簡單,也算得上工業,原料是泥團,往模子裏一按就成了產品——預先設計好的泥人。可是受教育的人決非沒有生命的泥團,誰要是像那個師傅一樣隻管把他們往模子裏按,他的失敗是肯定無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