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年,育才小學成立三周年的時候,陶行知在紀念晚會上發表“每日四問”的演講。他在其中第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中說:“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他甚至認為:“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當今社會崇尚專家治國,強調知識改變命運,卻好像認識不到倘若沒有道德約束,學問越大,危害也越大。這其實是很可怕的。
陶行知還說,所謂健全人格包含私德和公德兩個方麵,私德為立身之本,公德為服務社會國家之本。私德是公德的基礎,私德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廉潔。一切壞的心術和壞的事情,都是由於不廉潔引起的。基於這一考慮,他提出要“建築人格長城”的理念。他認為一個人精神境界是逐步培養起來的,隻有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學生向最高尚、最完備、最永久的方向努力,才能築起真正的人格長城。
陶行知一貫主張要啟發學生自覺學習,反對一味地灌輸,反對死記硬背。一九四五年五月,他在《實施民主教育的提綱》中指出:“民主的教育方法,要使學生自動,而且要能啟發學生使能自覺,要……因材施教,要生活與教育聯係起來。”他還說:“我們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與萬物為友。解放了空間,才能收集豐富的資料,擴大認識的眼界,以發揮其內在之創造力。”
他提出在學習文化知識方麵要掌握“四把鑰匙”。這“四把鑰匙”是國文、外語、數學和科學方法。他強調:“與其把學生當作天津鴨兒填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動的去開發文化金庫和宇宙之寶藏。”陶行知希望孩子們在受教育的時候,能夠排除不必要的恐怖和煩惱,從而感受到求學的樂趣。他說:“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體,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
他還說,許多人把讀書當作教育,一提到教育就聯想到讀書識字,這是錯誤的。其實書本隻是一種工具,它和鋤頭一樣,是人們在做事的時候使用的。因此,隻知道讀書不會做事的人,就是隻會吃飯的飯桶。這種人既沒有真知灼見,也不會識別知識的真偽,對社會有害無益。這些話讓人難免聯想到應試教育造成的極為普遍的高分低能現象。
每念及此,總讓人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