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立達創辦時,匡互生就提出了人格教育的主張。匡互生將立達的宗旨定為“修養健全人格,實行互助生活,以改造社會,促進文化”。他將“修養健全人格”置於第一項,可見其對人格教育的重視。他認為健全的人格包括:能盡自己的力量去做那些促進社會發展的工作,這叫做盡能負責;在社會前進的長途上,自己的言行不能有損於人,而應做到對人能互助,對己要自立;盡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而且在工作過程中應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不斷使之改進、創新、提高,以擔負起“改造社會、促進文化”之職責。如何實行人格教育?匡互生說:“本校對於學生的操行注重人格感化。凡形式上的獎懲,繁瑣的規則,一概不用。”“我們的學校純粹由同誌的教師、信仰的學生組成,一方麵要具有社會的組織和互助的生活,一方麵要充滿了家庭的親愛,大家都和睦無間,極力由敬愛而發生人格感化。”因此,在立達沒有警告、記過、開除等欄目,老師以身作則,實行“全人教授”與“人格感化”。匡互生在學校開設“實踐道德課程”,親自講授做人的道理。匡互生就是這種“健全人格”的表率。他對學生從不說教嗬斥,他與個別犯錯誤的學生談話時總是首先自責,因為學生犯錯首先是老師教育的失敗,每每聲淚俱下,使學生深受感動,乃至多年後仍為當時的錯誤感到後悔。他以自己的真誠和對學生的理解贏得了學生的敬愛。1933年,匡互生病危之際需要輸血,立達數百學生爭相獻血,那些因血型不合的學生則悶然不樂:“我們慚愧不能給匡師輸血。”醫生都說:“真是一位異常受學生愛戴的老師,這樣熱烈獻血的情況我們從未見過。”匡互生逝世後,立達師生不願將其葬在公墓,他們衝破阻力堅持將匡互生葬在立達農場,以寄哀思。難能可貴的是,據一位立達校友的回憶,立達自創辦後所有師生克公守法,未聞有違法亂紀者,足見匡互生人格教育思想的成功。

“立己立人,達己達人”

匡互生的人格教育的起點是“從我做起”,即他對學生提出的要求他自己也能做到,並且以身作則,率先做起。這種觀點,在確定立達學園的名稱時就包含這層意蘊。

在從事教育工作十多年的實踐中,匡互生從來未將自己教師這個位置擺在學生之上或之外,而是擺在“相互平等,相互依存”的坐標上,比如身任立達學園主任的匡互生提倡學園民主自由的校風,讓學生參與學園的管理工作,讓學生組織辯論會、講演會、自由發表言論。學園辦在江灣的農場,匡互生不是指揮教師與學生去做,而是親自參與養雞、養蜂、種花。總之,他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自己能夠而且首先做到。

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對人格教育者是最好的無聲的教育形象。匡互生以實際行動為自己塑造了無私、堅毅的人格形象。所以,與匡互生共事教育的教師無不敬佩匡互生的為人。教育家周予同對人說:“朋友中最使我受感動有三個,第一位便是匡互生。”淞瀘日寇的炮火,把江灣立達學園化為灰燼,但匡互生不辭勞若,到處奔波,不久,使毀於兵災的“立達竟又煥然一新”(周予同語),匡互生對立達艱苦的努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由於匡互生在師生員工中樹立了以身作則的人格形象,因而博得師生員工的崇敬與感動,而他所倡導的“立己立人,達己達人”的人格教育,才能收到如此顯著的效果和深遠的良好影響。

寓人格教育於教育之中

德育、智育和生產勞動教育是各自獨立的學科,在匡互生的教育觀中,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而且以人格教育這條線貫串起來,正如同一篇文章,要有一個主題思想與各個段落的連串起來,才成為一篇完整而協調的文章。

匡互生的人格教育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教育的實踐。他不僅在立達學園開了一門《實踐道德》課,親自講授做人的道理,而且將人格教育寓於自然科學和生產勞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