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辦校的旨趣和宗旨中說到,“我們的學校,……一方麵要具有社會的組織和互助的生活,一方麵要充滿了家庭的享受,大家都欣然無間,極力由敬愛而發生人格變化。”從這可以看出,匡互生的人格感化教育是由愛而發生的,那麼,愛是他人格教育的核心就不言而喻了。
實現改造社會
匡互生倡導人格教育,實行互助生活,這是手段,目的是為了改造社會。當時匡互生所處的社會,政治、教育均已積弊太多,其腐敗無法改良,因而他創辦的立達,“既不是受了官廳的委派,也不是受了資本家的資助”,而“另辟新徑”。這種另辟新徑就是“思想改造”、“人格改造”為主要內容的人格教育。立達學校是匡互生夢寐以求的一種“新徑”——教育的新模式。這種新模式實行由民主、自由、引發,因而不設校長,實際上校務委員會(先稱輔導師委員會)的主任起到了校長的作用,因此有些學生稱主任匡互生為校長。他為了擺脫官辦教育的“牽製”、“脫離圈套”,於是找到了這麼一塊“自由耕耘”的園地。
早在1918年6月,匡互生的好友毛澤東剛從湖南第一師範畢業時,曾與蔡和森等人跑遍嶽麓山,想找一個地方建立“新村”試驗新生活。“此新村以新家庭學校與旁的新社會連成一塊”,建立起“人人作工,人人讀書,人人平等”的新社會生活,終未實現。1920年,毛澤東第二次到北京之後,走上馬列主義道路,對這種烏托邦的新村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這條路,以武裝鬥爭終於推翻了舊政權,建立了新政權。
而匡互生從1919年7月畢業於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之後,在湖南一師、春暉中學任教不能實現,然後自辦立達學園,他這種以個人、學校社會連體的新村理想,雖取得一定成果,但對當時腐敗的政治、腐敗的教育並未起到摧枯拉朽的作用,其原因:一是要改造腐敗的政治、落後的教育,不能脫離武裝手段而單純依靠教育所能做到的;二是個人與學校畢竟隻是國家一個微不足道的細胞,在龐大的政權機構中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無可否認,匡互生的人格教育思想仍有許多合理、積極的成份,對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和借鑒作用。
立達學園的辦學理念
民主辦校。立達不設校長,也不設校規,由教師、工友、學生各選代表組成校務委員會,學校重大事務均由委員會討論決定,再分交有關部門執行,使得立達所有師生都能樹立主人翁思想,養成民主習慣。立達也不采取教師聘用製,而是靠教改理想來吸引教師。隻要讚同立達辦學宗旨,能為實現立達宗旨而奮鬥者,經校務委員會同意後即可工作。這樣,立達集合了一大批有誌新教育的精英,如周建人、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潛、豐子愷、葉聖陶、鄭振鐸、夏衍、易培基等都曾在立達執教。他們不僅自甘待遇菲薄,甚至無條件義務授課。很快,立達就以民主嚴謹的教學風格與優秀的教學質量在社會上享有盛譽。當時,魯迅已決定告別教壇,拒絕各校的聘請,可是,他卻接受了立達的聘請,僅就此例可知立達的成效。
課堂教學與自由發展相結合。匡互生認為“教育的真義是引發而不是模選”。為此,立達提倡學生“自覺、自動、自治,以立自由之基礎”。學校自訂課程,自編教材。劉薰宇、周為群以新的體係編寫了一套數學教材為全國采用;朱光潛等精心選編了一係列新穎的英語讀物,頗受歡迎。立達高中部一度文理分科,後又開設藝術專修班和中國文學進修班。學園除英文必修外,還設有法語、意大利語、世界語等選修班。在教學方法上,立達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主張教師講授與學生自由討論相結合,鼓勵學生自由組織學習團體,學校的圖書館、實驗室全天開放,學生隻需登記即可使用。
教學活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1928年春,匡互生在學園後麵的空地增設了立達農場,並從美國引進優良雞種和蜜蜂良種,從事養雞、養蜂和園藝種植,供全體師生勞動實踐。1929年,匡互生又開辦農村教育科,分設養雞、養蜂和園藝三個專業,培養農村教育人才。1930年,農教科從江灣遷到南翔柴塘農村,實行半農半讀,成為一種特異的勤工儉學組織——工學社。工學社不同於一般的勤工儉學組織,它把學校生活當作是一種社會生活,工學社沒有雇工,全部事情由學生自己動手。學生除學習外還做一些社會工作。如工學社附設立達小學,招收附近農村的學齡兒童入學,設農友問病處為農民治病,並辦農民夜校和婦女識字班,有時還請農民來校指導學生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