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在巴黎和會上失敗的消息傳到北京之後,匡互生慨歎“慶父不死,國無寧日”,自信“籌思數夜不交睫”。終於決心用手槍或炸彈除掉曹、陸、章三個賣國賊。1919年5月2日、3日他與校內外的誌同道合者秘密聚會,相約暴動。這些熱血青年置生死於度外,“絕無絲毫恐懼和苟且偷生的念頭”,隻覺得有“同往犧牲的快樂”。在他們準備暴動時,每人已將遺書書出,並將後事托付於人。匡互生對友人的委托是:“我死後,要家人知道,我為救國而生,為抗敵而死,雖死無憾。”起初,他們計劃在5月7日“暴動”,因為國民外交協會擬於5月7日在中央公園召開國民大會並讓曹汝霖等人到會接受質詢。匡互生等人打算趁此機會采取行動,將曹汝霖等打死一兩個。後因五四運動爆發,他們便決定在五四這天相機行事。遊行隊伍在東交民巷受阻時,提出並帶領大隊向趙家樓進發的,正是匡互生等人。當時他們聽說三個賣國賊正在曹家開會,則想到那裏對三人施以暴烈行動,來一場血戰。由於在曹宅找不到三人,因而匡互生等人才以火燒的方式對曹賊予以懲罰。所以,匡互生點火決非因一時衝動,而是他愛國思想與行動發展的必然之舉。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匡互生在1930年搞了一年新村運動之後,曾在中學任教。到1925年,他與陶載良、豐子愷、朱光潛等人在上海江灣地區創辦了一所新型學校——立達學園。他們的辦學宗旨是“修養健全人格,實行互相生活,以促進文化,改造社會”。孔子在《論語》中有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即做人要立場堅定,通情達理,隻有如此才能立足於社會,才有立身立業的根基。這是“立達”的含義。之所以叫學園而不叫學校,是因為匡互生認為,學生好比幼苗,這裏就是他們自由發展,健康成長的園地。匡互生艱苦創業,積勞成疾,於1933年4月22日因腸癌逝世,年僅42歲。“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他應該活在人們的心中,想“給人類留點正氣”的他,確實給人類留下了正氣。後來人特別是師者應該學習、繼承、發揚這些正氣,讓浩氣長存。

第一,愛國愛民。劉少奇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講到了“人類正氣”,並且強調道:“共產黨就是代表人類正氣的”。他認為,在人類正氣的諸多表現中,當居首位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對一切被壓迫被剝削的勞動人民,具有偉大而忠誠的友愛、熱情和同情心”,這就是愛國愛民。匡互生雖然不是共產黨人,但如前所述,他具有愛國之心,愛民之情。

第二,痛恨腐敗。清王朝是腐敗的,他扛起大槍,勇敢地參加推翻它的戰鬥;北洋軍閥是腐敗的,他與那幫賣國賊、貪官汙吏勢不兩立,不共戴天,或口誅筆伐,或烈火焚燒直至擬用炸彈轟擊。這種不畏權貴、疾惡如仇的精神實難能可貴。

第三,民主作風。匡互生主持湖南一師工作期間,果斷地廢除舊的不合理的管理製度,建立起民主管理體製。他創辦的立達學園不設校長,而特設由師生員工各方麵代表組成的、決定學園一切重大事務的校務委員會,他是校務委員會的主任而不是“主子”。

第四,正直坦誠。從小練就一身好武功的匡互生不恃強自傲,以強淩弱,出於強烈的正義感,他常打抱不平。因此,鄉裏的土豪劣紳、地痞惡霸都畏懼他。五四那天,曹宅起火不久,軍警抓走32人被當局定為“造亂”分子。當學生們討論如何營救犯人時,匡互生表示,首先打入曹宅和點火的是他本人,不能讓他人替他受罪。他打算“自首”以換出32人。同學力勸,這是偉大的學生運動,“非個人舉動,個人自首,反減少運動效力”。聽此勸,匡互生默認,方未去“自首”。

朱自清哀匡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