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發揮晚年“餘熱”(1 / 2)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地,使萬象更新,百業複蘇。象我這樣一個老朽,也如“枯木逢春”,精力有所恢複。作為一個終身從事會計工作和教育工作的我,當然希望我的會計事業和教育事業在大好形勢下繼續下去,更希望我的弟子們能“請出於藍而勝於藍”,把立信會計事業發揚光大,並能在振興中華的年代裏,為四化建設大業作出更大貢獻。這對我的晚年將是個莫大的安慰!

自粉碎“四人幫”後,我就矯正了自己的學習日程,經常提起精神,戴上老花眼鏡,手握放大鏡,認真閱讀各種報刊和“學習參考資料”。在雙目疲乏,臥床休息時,則整天在收音機旁收聽國內外政治、軍事、法律、財貿、科技以及體育比賽等新聞,從不間斷。在我體力許可的條件下,我還盡量參加各種政治、學術討論和社會活動。近年來,我年老體弱多病,但國內外來信來訪的人日益增多,這使我感到有些力不勝任,難以應付。

鑒於我國企、事業各界的會計工作人員量少質差,青黃不接,遠遠不能滿足我國經濟蓬勃發展的需要。我在1979年就創議並大力資助,在上海市組織成立了全國第一個會計學會——上海市會計學會,隨即開展了各項學術討論,出版了《上海會計》(初名《會計通訊》)和舉辦了業餘會計專科學校。翌年,全國會計學會成立,我被兩會都推選為顧問。

1979年3月,我出席了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聯合理事會聯合會議,並當選為主席團的成員,1984年社聯再次開會,又推舉我為顧問。1980年7月,我參加了教育部在上海複旦大學召開的高等教育經費問題討論會。同年我還響應黨的“廣開學路,各方辦學”的號召,向上海市黨政領導建議複辦立信會計專科學校,並在10月得到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批準。複辦的立信會計專科學校是按照過去立信傳統的辦法,采取多層次、多渠道、多樣化,學生自費走讀,不包分配,學校對口定向培養,擇優推薦等辦學方式,並附設有大專夜校部、中專程度的會計職業學校和函授部等,我擔任了該校名譽校長。“四年來的實踐證明,這種辦學方式是可行的和有效的,受到了政府的重視和社會各界的歡迎,為社會主義的會計職業教育闖出了一條新路子”(這是1982年9月21日上海《解放日報》和同年10月10日《人民日報》對我校的評語)。

現在除上海外,重慶、天津、南寧等市,以及我的家鄉江蘇省宜興縣,都辦起了立信會計學校,其中有些是單科選修製的,有些是職工中專製的。最近,廣州、武漢等市的立信校友們,也都在籌辦各種程度的立信會計學校。

1980年12月,我參加了人才問題的討論,提出開展“人才會計”的研究。我首先指出:我國從開國以來,直到最近幾年,對於人才的培養和使用,還是一鍋煮、鐵飯碗的辦法,因而產生了種種浪費情況。我認為國家培養人才也要計算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我的這項建議,引起了社會上和教育界的重視。上海《文彙報》把我寫的短文《開展人才會計的研究》首先刊出(見1980年12月19日第三版),接著北京《光明日報》又發表了我寫的另一篇短文《培養人才,也要計成本》(見該報1981年4月2日第二版)。教育部對這個問題很重視,曾召開會議展開專題討論,還在個別大專院校進行了教育製度改革的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