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創辦立信會計學校(2)(1 / 3)

為了嚴格要求學生練好基本功,開設珠算、習字、商業算術等科,收費都照初期班計算。這種收費標準,在解放前一般私立學校中,算是比較低的。另外學校還對無力繳付學費的學生訂有減免費的辦法,一般可減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但全免的很少,因全免學費的學生,往往會對課業不加重視,半途而廢,失去培植之意,所以限製較嚴。

補校每學期所收學費,大致足以支付專任職員和兼任教師的薪金。補校教師都是業餘兼職的,每授課一小時支薪一元。專任職員,人數極少,所支薪金,在整個學期的工薪總額中,所占百分比很低,這是因學校職員大都由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的會計師或會計員兼任,補校校長、教務主任、分校主任等,全是義務職,不支付兼薪。所收雜費,用來支付校工工資和文具、水電等費。至於擴充校舍、購置校具等基本建設經費,原則上由《立信會計叢書》向出版發行機關所收的版稅負擔。

事實上,上海立信補校在學生人數增至幾千人時,總校的專職教務員隻有兩三人,校工隻有一兩人,分校都在晚間上課,主任都由教師兼任,每月略支數元補貼,分校校工,則由晚間出租教室的中小學原雇工友兼任,每月給予兩三元補貼。總校、分校所用水電、文具、郵電、修理等費,都是精打細算,不使有少許浪費。至於少數專任職員的膳宿問題,都由立信會計師事務所負擔。因此上海補校學生數雖年有增加,有幾學期增至16000人,但學校的經常費,幾乎可以全靠學什費收入支付,有時還可略有盈餘貼補學校擴充的經費。重慶和其他各地補校、訓練班,在經濟方麵,精打細算,勤儉節約的情況,也大都如此。

立信會計專科學校和立信高級會計職業學校,是高、中級正規學校,也用這種作風力求達到自力更生。不過專校學生絕大部分是寄宿的,校舍規模較大,專任教授職工的人數也多,當然不能與補校相比,可是學校有書籍版稅和書社投資盈利兩項巨額收入,所以學校的經常費,隻有小部分依靠學費收入,每年仍有積餘。各地的立信高級會計職業學校,雖也是正規學校,但學生大都走讀,仍能做到自給自足。至於擴展設備所需經費,則與專校同樣由校董會籌補。因此,1952年起,立信各校陸續移交人民政府接收時,除交了幾十座建築物和大量校具、圖書而外,上海專校還交了現金四萬多元,重慶高級職校交了5000元。

立信學校雖以自力更生為主,但在必要時也不能不爭取“外援”。這裏所謂“外援”,可分人力、物力、財力三項來說。人力方麵的外援首先表現在師資的征聘,其次是教材的編寫;物力方麵的“外援”則是圖書的收集;財力方麵則為校舍的大規模興建,不得不向工商界募捐。

在立信最初建校的十二三年間,所用教本,都是由我和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同人顧詢、錢乃瀓、顧準、李鴻壽、陳文麟、錢素君、張蕙生、王澹如、施仁夫、唐文瑞、王成傑等編著的,圖書室的圖籍都是我們把自有的書籍湊集而來的。至於財力則以學費收入為主,以立信會計師事務所收入為補充,沒有向外募捐的需要。

可是年複一年,學校的規模迅速擴大,學生人數和班級迅速增加,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難以應付。於是三四十年代,在人力方麵,廣泛征聘了數百位校外的會計專業人員和一般工作人員,擔任日夜校教職員工,又征求國內政治經濟、工商管理等學科的專家,來為本校的出版機構立信會計書社編寫各科教本。到上世紀50年代,出版刊物多達二百多種。在物力方麵,由立信同學會數以萬計的校友為本校新設的圖書館征募圖書,在短短的一兩年內就征集到中外圖書五萬餘冊,其中最大的捐贈人是校董會副董事長王雲五,捐贈了兩萬冊左右,其次是我的胞兄潘伯彥,捐贈了線裝書三千多冊,我也把存書兩千數百冊全部捐贈。在財力方麵,1942年遷往重慶以及抗戰勝利複員回滬以後,因開始大量購建校舍,除我以會計師的大部分收入捐作建築基金外,還靠立信同人同學所募集的捐款和立信書店所給學校的版稅開支,此外並擴充校董會,大量向工商界募捐,使學校規模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