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同人日間從事會計業務,晚上多兼在學校教課,因為對於會計理論和實務的研究、進修,具有迫切的需要,又因這種需要進一步引起了鑽研的興趣。
1928年立信補習學校開辦後,由於國內會計讀物非常缺乏,而外文書籍在文字上既多隔膜,在製度和習俗上亦多與國情不合,乃由同人等結合實務,編寫講義在補校試講,修正後付印出版。
隨著學校的擴大,師生們在會計事務和會計教學中的成果需要交流探討,乃由同學會在1931年至1932年間,以顧準為主編,出版《會計季刊》。1933至1934年,由立信會計師事務所接辦,改稱《立信會計季刊》,除登載會計論著外,並特約專家編寫各業會計製度,為工商各業采用新式會計製度創造條件。這些製度,以後彙編成《各業會計製度》三冊先後出版。
1933年後,立信事務所設立編輯科,《立信會計叢書》的編輯工作更有計劃地進行,出版速度加快。截至1936年底編輯出版了初級商業簿記教科書、高級商業簿記教科書、會計學、銀行會計、審計學等書,翻譯了成本會計(勞氏)和成本會計原理及實務(陀氏等)等會計書刊,共計50餘種。
在編輯書籍過程中,深感我國會計名詞不統一,譯名無標準,對編譯工作和廣大讀者都增加了不少困難,於是集合同人進行討論,積有成果,出版《會計名詞彙譯》一書,收集會計名詞2400餘條,每條之下,先錄我國會計書刊中原用的各不相同的譯名,再列我們選定、擬定或暫擬的譯名,末備附注,加以說明。名詞選譯標準有三:含義恰當;習用普遍;用字簡賅。此項工作,對便利翻譯工作,減少學生閱讀困難,有所幫助。
隨著我國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在會計方麵曾發生改良中式簿記和引進西式簿記的爭論。在爭論中,立信出版了《改良中式簿記之討論》一書,彙集專家們關於改良中式簿記的研究和批評論文,對收付與借貸的比較、四柱結算法和帳簿的分割等問題,討論頗詳,可算是我國會計技術發展史中的一篇實錄。
《立信會計叢書》編輯之初,曾訂立四項原則:(1)材料必須切實,各書所作學理和實務的討論,都要按照我國實情,特別注意法律規定和商界習慣。其中備作教本者,對於課程標準、教材分配,均須詳細研討,書成以後,先用油印講義,在立信補習學校試教一兩次,若有不妥,不惜再三修改,待教師學生都滿意才付印。(2)說理不厭詳明,力求學者閱讀以後,即可全部明了,而無模棱費解或一知半解之苦。(3)編製注重合理,務使巨綱細目,支節相承,組織係統,可合可分。(4)文筆力求暢達,一稿完成必須數度修飾,待全部順妥而後定稿。這些努力未必都能如願,但從效果檢查,以後立信叢書獲得暢銷,與此不無關係。
1941年,隨著立信高級會計職業學校、會計職業訓練班的開辦和立信會計專科學校的內遷,深感工商管理書籍不足,又約集專家編寫《立信商業叢書》,以後又擴充到統計、法律等書籍,先後出版二百餘種。
立信學校所編的《立信會計叢書》,抗日戰爭開始前,主要的隻有二十多種,都交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抗戰前期,商務印書館總部遷至香港,在重慶設一規模很小的分館,所售書籍大部分由香港運來,在重慶印刷的數量很少。當時東南各省的工商企業紛紛遷往西南,帶動西南各省工商業蓬勃發展,非常需要會計人員,我們曾開辦短期訓練班為他們訓練會計人才。可是當時要買到《立信會計叢書》,頗不容易,不僅使我校教學發生困難,而且商務印書館不能大量出版《立信會計叢書》適應需要,也使我校的版稅收入大大減少,影響擴充計劃。經多次與商務印書館重慶分館經理交涉,他總以香港廠印刷力量有限,港渝間運輸困難等語推諉。後來該館總經理王雲五來到重慶,我建議把該館總部遷至重慶,他堅決不同意,再三商討,始允立約把《立信會計叢書》全部版權交還我校,並由該館把所存《叢書》的紙版作價出讓,由我校自行印刷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