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創辦立信會計學校(2)(3 / 3)

我校收回了《叢書》的版權,又拿到紙版,立即與當地印刷廠訂立印書合同,印製新書,並委托立信會計師重慶分事務所代為發行。但當時重慶紙張來源不足,質量低劣,加之《叢書》發行量迅速擴大,會計師事務所無法繼續擔任發行工作。經立信同人決定,另設出版機構,並與當時遷渝的生活書店經理徐伯昕商妥合作辦法,由生活書店和立信各出資金三萬元創設立信會計書社,經理由生活書店方麵推薦原任該店副經理的諸度凝擔任,副經理則由立信職員蔣春牧擔任,我以不受薪金的社長名義,主持社務。

抗戰勝利前後,書社營業蒸蒸日上,資本需要增加。生活書店方麵因資金周轉困難,把所有生活書店股權作價讓與立信。從此立信書社的股份,就為立信會計學校和一部分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的同人所有。

立信書社成立後,鑒於當時各單位需用的西式帳表,都要自己設計印製,能力較差的會計人員設計有困難,而各單位印製帳表,時間長,費用大。我們就根據日常業務中所了解的情況,設計印製了各種帳冊、表單,供各單位選購,並贈送“使用說明”,內附幾種“簿記組織係統圖”,減少了會計人員設計和改進會計製度的困難,保證了各單位的需要,深受各界歡迎。這時,立信書社也就改名為“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

解放後,由於人民政府和社會各方麵對於企業管理和會計技術的重視,會計書籍更為暢銷,帳冊表單的銷數大量增加,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的營業額和利潤也相應增長,到1956年公私合營時,現金存款達三十六萬元多。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一向以“專重業務,不問政治”為口號的立信會計學校,在政治形勢和社會製度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後,當然要經一番重大改革,首先像我這樣在舊社會積習較深的人,不宜繼續擔任校長,因此我申請當時擔任專科學校董事長的黎照寰先生,召開董事會,推選原任本校副校長的李鴻壽為校長。李校長任職以後,對於校務多所改革,使專校在1952年移交政府接收並入上海財經學院以前,仍能繼續發展。所聘教職員大都是進步人士,學生人數繼續增加,每學期在學學生近一千人,畢業後成為新社會工商企業的稱職人員。

與此同時,在上海的會計補習學校校長,也改由原副校長陳文麟擔任。並在解放後的兩三年內,陸續擴充校舍,廣設分校,增收學生,在1951年至1952年間,學生人數竟多至一萬五千六百餘人。但這種無計劃的發展,與當時工商業的需要很不適應,所以後來逐期收縮,於1952年移交上海市教育局,改組為幾所中學。

在上海的立信高級會計職業學校,在校學生也有四百人,由我繼續擔任校長,但校務實際上交由副校長陳文麟、教務主任向江南、輔導主任王成傑等處理。1955年5月移交上海市教育局,改組為上海市會計學校。

在重慶北碚和廣州的三所立信高級會計職業學校,原由龐懷陵、劉芷休、蔡經濟三位立信老同學、老同事分任校長。重慶解放之初,學校經費支絀,來電告急,我曾以私款彙去接濟。後由重慶市教育局接收,改組為其他學校。廣州一校自行停辦,並未移交當地教育局。(潘序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