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冠縣是千古奇丐武訓的故鄉,素來有“崇文興教”的光榮傳統。武訓作為一名“平民教育家”,抱定一個讓窮人的孩子有書讀的信念,在有生之年窮盡畢生精力籌辦了三所義學,他這種無私無畏的辦學精神是值得尊重和宏揚的。冠縣在曆史上誕生了武訓其人,而武訓精神則滲透進冠縣的文化教育,對內化作一種推動力,對外化作一種吸引力。

武訓精神是一種感召。凡是外地的人來冠縣,不去柳林鎮武訓祠看看,無論如何都會是一種缺撼。蒼翠掩映中的武訓祠已成為冠縣的一處文化聖地,多少人帶著好奇的眼光和虔誠的心情而來,多少人懷著深深的思索和由衷的敬意而去,在武訓祠迎來送往的沉默裏,武訓精神浸潤了一顆顆風塵的心靈,武訓精神的張力空間同時也被這樣的一顆顆心靈向外無限拓展。武訓精神由此成為一種感召,並通過這樣一種特殊的形式,實現了精神自我的擴張、延伸和豐富。

武訓精神是一種力量。武訓興乞辦學的精神鼓舞著一代代冠縣人以忘我的熱情興教辦學,無論是在“普九”中還是在大規模的中小學危房改造過程中,武訓精神都內化為一種力量,成為舉全縣全民之辦興辦教育的強大推動力。在打響“普九”攻堅戰的日子裏,全縣人民自覺行動起來,捐錢捐物用於辦學條件的改善,全縣上下形成了“民以支教為榮”的良好局麵;全縣中小學危房改造已進行了4個年頭,危改工作成績顯著,一排排嶄新的校舍成為農村一道道亮麗的風景,是冠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大力弘揚武訓精神,是冠縣人民以武訓精神為榜樣、無私支援教育,是冠縣教育人以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奮力拚搏、開拓創新,促成了這些變化,開拓了這樣的局麵。當精神物化為一種力量時,證明這種精神已經被升華,升華了的武訓精神正在冠縣這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上熠熠生輝。

武訓精神是一種財富。武訓精神本身無疑是冠縣人文資源中的一筆無形財富,不僅如此,武訓精神還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外界的目光,有力推動了冠縣教育的不斷發展。目前,冠縣的希望工程已經成為冠縣教育的一個顯著特色,在冠縣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海內外仁人誌士情係冠縣教育,積極援建希望學校20餘所,總投資近3000萬元,這樣的成果在國內同類縣級城市裏恐怕是少有的。很多捐資捐贈者往往是先知道武訓,後知道冠縣,因仰慕武訓及其精神,而行善舉義。一生清貧的武訓,把無盡的財富留給了他的後人,特別是對教育,可以說武訓精神促成並見證著冠縣教育的變化。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冠縣從政府到民間所迸發的興教辦學熱情,海內外對冠縣的教育援助,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武訓精神的獨特魅力。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武訓都應該算得上是個奇跡和神話,馮玉祥的評價,該是對武訓精神的最好注腳:行為世範,百代流芳。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大哉,武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