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的全名為愛新覺羅·啟功,但他在所有的書畫、著作、文章和書信中,從未用過“愛新覺羅”。啟功詼諧地說:“本人姓啟名功字元白,不吃祖宗飯,不當‘八旗子弟’,靠自己的本領謀生。”
他的祖先是雍正的兒子,乾隆的弟弟,但是到了啟功的高祖父這一代,因不是正室生的嫡係長子而列入旁支,從而跟著當側室的母親搬出了王府。當啟功的高祖父死後,曾祖父已成為所謂的“強幹弱枝”,以教書度日。由於不甘居人下,他發憤讀書,應考科舉,由舉人、進士到翰林,最後當了禮部尚書。啟功的祖父仍舊走這條道,最終也做了“主考”,當了“學政”。可是啟功的父親未踏入仕途便於十九歲過早地夭亡,當時啟功剛滿周歲。在祖父的關愛下,啟功得以上學念書。其祖父的老門生戴遂之,堪稱是知恩圖報的老夫子。他親自為少年啟功講授文史,竭盡全力要讓他繼承其教育世家的衣缽。啟功當時想:“你供我上學,可我母親和一個沒有出嫁的姑姑誰管呢?再說我總不能老靠別人的資助過日子吧?”於是他央求戴遂之說:“我想謀個職業,哪怕一月掙個二三十元,也好奉養母親和姑姑。”啟功明白自己是徹底“被遺棄的貴族後裔”,為何不隱其姓,先解決生計再圖發展?開朗樂觀的他便獨創“啟”姓,自當“始祖”了。
1933年啟功中學畢業,基於家學的淵源,又得到祖父門生的刻意指點和悉心培養,啟功在古典詩詞和經史辭章方麵便脫穎而出了。這時祖父的一位老世交傅增湘把啟功舉薦給了陳垣。陳垣對學生情誼之純、之真、之深,使啟功終生難忘。他曾動情地回憶道:“我從21歲起得識陳垣先生,直到他去世。受陳老師教導,經曆近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