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置音樂器材。西遷途中,在宜山時,音樂教師告訴竺可楨,學校無唱片,很難教音樂。竺可楨遂以私人帶出的全部12張唱片贈與學校供教學用。到貴州後,1940年11月,竺可楨因公去重慶時遇見有關人員,得知杭州藝專已將音樂部分劃歸音樂學院,並將三架鋼琴中之二架送出,於是要求有關人員將所餘一架送浙大。1942年9月又決定以18000元在貴州購一鋼琴。1945年複員回杭後,學校當時僅有舊琴一架,難以滿足學生練琴的要求,在學校經費頗為緊張的情況下,答應音樂教師的要求,增購新琴一架,並建一簡易琴房。尤其令人感動的是,竺可楨1946-1947年間出國考察時,在繁忙工作之餘,還專門選購了西方音樂史上各流派代表人物的作品唱片四百餘張,並添購一台性能較好電唱機。返校後,囑毛昭晰為其分類編目,並囑咐利用這些唱片,每周開音樂欣賞晚會,供師生欣賞。
創作並推廣校歌。校訓和校歌對一個學校十分重要,它體現出辦學的思想和精神。1938年12月8日,浙大在宜山召開的一次校務會議上論討了校歌問題。在那之前不久己確定校訓為“求是”。校歌的詞也已請馬一浮先生寫好,該次會議決定,擬請人譜好曲後一並通過。竺可楨對馬一浮先生寫的歌詞,內容是滿意的,但對文字覺得詰屈聱牙、不太順口,曾想請豐子愷先生重寫,但豐未應允。故在1941年6月,致函應尚能先生請為該詞譜曲,兩個月後,應先生寄來歌譜,經過學生歌詠隊試唱,竺可楨認為可以,但嫌較長。1941年8月14日,竺可楨召開了各院院長及有關教授的會議,並請了一些歌詠隊的學生八九人來唱校歌。竺可楨想取其二段或二三兩段,但與會者多數認為校歌詞曲為一整體,不宜分割,遂整體通過。到11月的一次周會上,竺可楨請中文係郭洽周教授給學生講解歌詞。先由歌詠隊學生唱一遍,竺可楨認為唱得很好,解釋亦極精詳。在下一次紀念周上,則由竺可楨親自向學生講解校歌。以後,講解並教唱校歌便成了新生始業教育的一部分內容,並在紀念周上傳唱,從而使校歌得到推廣。
創建地理學係
竺可楨根據自己留學與教學實踐中的體驗,至1920年籌建東南大學時,提出應在南京師範學校地理係的基礎上,設立包含地理、氣象、地質、礦物四個學科的地學係的建議。東南大學采納這一建議,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地學係並任竺可楨為係主任。
竺可楨之所以建議創辦地學係,從他1921年發表的《吾國地理學家之責任》一文,可知其主要目的在於不斷培養不受帝國主義控製,查清本國自然條件和資源,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的地學工作者。正是如此,竺可楨把東南大學地學係辦得蒸蒸日上,開拓成當時中國培育地學英才的一片新天地。竺可楨自回國,直至1928年初,致力於地學教學十載,造就了大批人才,為我國現代地理學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學術成就
創立物候學研究
竺可楨是我國物候研究的開創者,在20世紀20年代,他自美國留學回來第二天,便開始了物候的觀測研究,數十年如一日。他把物候研究與農業聯係起來,服務於農業生產。他說:“一個地區的物候曆,隻要一個普通農民受短期訓練,從一小塊地麵上,持之以恒進行觀測便可作出。對於預告當地一年四季的農時,就大有裨益。這比單純依靠有關節氣的農諺來預測農時,更為確實可靠。”1931年,他在《論新月令》一文中,根據1921到1931年南京的物候記錄,提出用物候安排農事比二十四節氣更為適用,主張新的農曆應建立在物候的基礎上。
自1934年起,他在我國組織物候觀測,1962年發起組織了全國物候網,物候觀測至今一直在進行。竺可楨主持編寫的《物候學》,全麵論述了物候學的發展曆史、基本原理和方法。在以我國自己古今物候資料研究闡發了前人提出的物候變化規律——南北、東西、高低差異以外,還增補了另一古今差異。他還在《一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動力》一文中,通過氣候環境與動植物體內因素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探討了生物物候的變化,奠定了我國物候學的基礎。通過他們不斷的努力,1983年,我國統一了物候季的劃分標準和製作自然曆的方法,已有22個省、市的45個地區相繼完成了適用該地區的自然曆,1989年編輯出版了竺可楨親自命名的《中國動植物物候觀測年報》第1至11號(1963到1988年)為物候學研究提供了基本資料。
科學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