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竺可楨在《中國氣流之運行》一文中,分析了在1、4、7、10四個月中,我國地麵氣流和高空氣流的特點及四季變化,指出:製約我國氣流的四大中心是:西伯利亞高壓、印度低壓、北太平洋高壓和阿留申低壓,冬季風主要是受西伯利亞高壓製約下的氣流,夏季風則是在北太平洋高壓和印度低壓製約下的氣流。這是我國學者論述東亞大氣環流最早的文章,是我國季風氣候學最早的理論文章。
竺可楨的《東南季風與中國之雨量》是一篇內容豐富、立論嚴謹的早期經典性論文之一。該文提出了印度季風與東南亞季風的異同點,在氣候學上第一次指出他們在物理性質、致雨機製和成因上的差別,為季風氣候研究和長期天氣預報提供了重要基礎。在20世紀30年代資料稀少情況下所得出的結果,至今仍然正確,是很不容易的。
開創現代氣象研究
1928年初,竺可楨任氣象研究所籌備處主任。至1928年前,中國自己的氣象機構既寥寥無幾,又都奄奄一息,無所作為,在我國沿海、沿江的口岸及島嶼附設的幾十個氣象測報點都歸英帝國主義所控製,在上海、青島專設的氣象台全歸外人所有。外國人幾乎完全把持了我國的氣象事業。竺可楨對這種侵權行為極為憤慨,一心要建立和發展中國自己的氣象事業。因此他對籌建氣象研究所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對所址選定、建築布局、道路及引水工程,儀器設備和圖書購置,無不親自精心籌劃,在經費、人員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艱苦經營,隻一年時間,一座器具國際先進設備的氣象台就被建成,矗立於北極閣之巔。其他,如地麵和高空觀測、日射觀測、空中電位觀測、物候觀測、微塵觀測、天氣預報、氣象廣播兼及地震測量等業務和研究工作,隨即相繼開展,1930年元旦起有了我國自己發布的天氣預報和台風警報。
為奠定我國氣象事業的基礎,竺可楨將推動建立我國自己的氣象台站網列作首位任務,於1928年提出了《全國設立氣象測候所計劃書》,而後堅持加以推行。為適應各地建立台站需要,竺可楨領導氣象研究所先後4次舉辦培訓班,並親自授課,培養了近百名業務骨幹;還編寫出版了《測候須知》、《國際雲圖節略》等多種業務指導用書;還以各種方式向各地積極提供幫助。經長期不懈努力,到抗日戰爭前夕,全國的測候所、雨量站已發展到三百餘處。在這進程中,竺可楨為整頓和統一全國氣象業務,曾擬出《全國氣象觀測實施規程》,通過政府頒令全國實施,還在1930至1937年間連續主持召開過3次全國氣象機關聯席會議,使我國氣象事業的發展逐步走向統一規範化的軌道。竺可楨還將氣象資料的整理、出版視為氣象事業的一項基礎工作,予以十分重視。他領導氣象研究所編纂了《中國之雨量》、《中國之溫度》等巨著,還將氣象資料按月、季、年定期出版,開展了經常性的氣象資料服務工作。
竺可楨投入巨大精力領導全所開展研究工作。他不但自己率先勤奮研究,又為本無研究任務、相當於助研、助理的業務人員積極創造條件,使他們也擔負部分研究任務,還經常舉行學術報告討論,使全所形成濃厚的學術氣氛,所以到1937年,他自己和其他人員以中英兩種文字發表的重要論文有二十多篇,他同國內外展開廣泛交流。他本人在中國氣候區劃(如《中國氣候概論》)、中國的季風(如《東南季風與中國之雨量》)、中國的大氣運行(如《中國氣流之運行》)、中國物候(如《論新月令》)、天氣預報(如《南京三千米高空之風向與天氣之預測》)等方麵都有開拓性的研究成果,也起到了學術帶頭人的作用。
組織多項綜合考察
建院初期,竺可楨副院長兼任生物、地學部主任,組建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20世紀50年代初,建國伊始,百廢待興,摸清家底、掌握國情、把握第一手科學資料,是新中國建設的先行基礎性科學任務。綜考會凝聚全國高等院校和產業部門專家學者的智慧和力量,團結協作,並得到前蘇聯專家的支持,先後組建了治沙隊、黑龍江隊、新疆隊、青藏隊、南方隊和西南隊等10多個大型考察隊,對全國960萬平方公裏廣袤的國土,進行全麵有序的調查研究。竺可楨親自參加黃土高原的野外考察,在治沙隊赴寧夏野外考察時,險遭車禍。他在綜考會的領導工作,後來由土壤學家馬溶之院士、孫鴻烈副院長繼任,竺可楨一貫提倡學習徐霞客的精神,腳踏實地,求真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