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工商業發展史上,盛宣懷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他是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大學以及張裕葡萄酒公司的創辦者,中國近代的輪船、礦山、電報、鐵路、紡織等產業的建立和發展,無一不是在他的直接控製或參與下完成的。這也導致了他與另一位中國工商巨頭、“紅頂商人”胡雪岩不斷地鬥權、鬥智、鬥法,胡雪岩最終一氣而亡。

架設電報線之爭

19世紀60年代,英、美、法等國數次要求在中國建立電報線,清政府一次次加以拒絕。到了70年代,清廷對列強的設線要求,無論如何也招架不住了,隻得同意他們設線,但作了個“電線沉於海底,其線端不得牽引上岸”的規定。然而英美等國對清廷的規定置若罔聞,不僅設海底線,而且架設了岸線。建立中國自己的電報線——盛宣懷與胡雪岩的心中不約而同地都有了這個念頭,而他們的後台,分別是李鴻章與左宗棠。此時,左宗棠已被朝廷委派為兩江總督。在他即將赴任時,胡雪岩乘機提出:“左公可知李鴻章打算辦電報的事?左公不日將去兩江,何不也試一試,壓一壓他的氣焰也好。”胡雪岩接著解釋了電報的用途:“我們傳送公文,由一個驛站送往下一個驛站。若是架上電杆用電報線,這頭發,那頭就能收到,速度非常快。那電報不僅在戰時派上大用場,還有許多商務上的花樣,架好了,不盡財源一定滾滾來。”左宗棠聽了急忙送上奏折,提出開辦電報和通商救國的要求。李鴻章從李蓮英那裏探得風聲,十分生氣,盛宣懷寬慰道:“太後對此事一直猶豫不定,一些王公大臣和各地巡撫都表示電報必驚民擾眾,變亂風俗。左宗棠一咋呼,大家會把反對的矛頭對準他。等他們都爭得疲了,我們的準備工作已經就緒,然後爭取太後同意,在最短的時間內架成電報線。”

沒多久,盛宣懷悄悄地帶著李鴻章的親筆信來到上海,請太古輪船公司總經理鄭觀應出山,共商辦電報之事。正如盛宣懷之料,在皇宮裏,為辦不辦電報的事,大臣們吵個不停,慈禧認為當務之急是迫使日本歸還琉球群島,電報之事還是從長計議。左宗棠隻得兩手空空地南下兩江。胡雪岩暫時辦不成電報,也將全副精力投到他的茶葉、絲綢生意上去了。而鄭觀應看了李鴻章的信,大受感動,離開太古,與盛宣懷一起,開始了辦電報局的準備工作。盛宣懷請示李鴻章後,先在大沽北塘海口炮台與天津之間架一條電報線,而這裏正是李鴻章的防務區。

天津的電報線架成後,李鴻章請朝廷顯要親臨試驗,評議很好。李鴻章這才正式奏請,並很快得到批準。1881年,盛宣懷被清廷正式委派為電報局總辦,主持電報局工作。和當年主持輪船招商局一樣,盛宣懷以“利商務”為原則,抵製了列強欲占中國利益的企圖,成功地處理了清廷與丹麥大北公司在電報上的國際爭端。他援引清廷關於海線不準上岸的規定,提出拆除丹麥大北公司吳淞線和它在廈門的上岸電報線。盛宣懷明白,如果這件事處理不好,以後的麻煩將接踵而至,電報局將無利可圖。經過盛宣懷幾次交涉,最後丹麥大北公司基本上按盛宣懷的意見將吳淞和廈門的岸線一並拆除。為了阻止英美在沿海各口岸架線,盛宣懷與英商大東公司進行了談判,在合同中提出“所有沿海各處,無論已、未開口岸,一概不準添小線,所過口岸,亦不得設線端”。

盡管如此,當時電報局的經營仍然十分艱難。因為外國電報局設有海底線,外洋電報暢通與否,都掌握在大北公司和大東公司手中。因此如何與洋人分電報之利,又成了當時的大難題。於是盛宣懷參照輪船招商局與外商訂立合同的做法,與大北和大東公司訂立了齊價合同。盛宣懷主持的電報局對中國商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日後的甲午戰爭等重大曆史事件中,電報作為一種新的技術手段,在傳遞軍事信息、發布作戰命令等方麵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