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3月,盛宣懷奉命與呂海寰趕緊商定加稅免厘一事,呂海寰旋任外務部尚書,清廷即命盛宣懷會商袁世凱、張之洞妥速籌議。11月,奉旨入京,慈禧召見,對盛宣懷說,蘇杭甬路事發生風潮,或言英國要下旗撤使,或言百姓要抗糧拒官,特召汝來,解此一結。命盛宣懷隨同外務部妥籌辦理。
1908年2月,盛宣懷出任郵傳部右侍郎。該部主管鐵路、電報、航運、郵政,前三項皆為盛宣懷創辦。乃命下三日,仍以商約原差又令前往上海,他向慈禧陛辭,慈禧問他何故又要離京,盛宣懷知道支他往上海不是慈禧的意思,不敢多言,唯唯而已。慈禧還說:“我有物賞汝。”但退朝之後,並無賞物。他認為這也是因為有阻尼者。盛宣懷將漢陽鐵廠、大冶鐵礦、萍鄉煤礦合並為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奏折上後,慈禧對他說:“藏富於商,乃是正辦。”盛宣懷於四月赴日本就醫,考察廠、礦、銀行,並與日本元老伊藤博文、鬆方正義等研求憲政、幣製,參觀公、私圖書館。10月,在神戶知道慈禧與光緒帝先後病死,隨即起程回上海。
1909年6月,輪船招商局董事會成立,選舉盛宣懷為會長。盛宣懷認為備員郵傳部而歸商選,似於體製非宜,電郵傳部婉卻。郵傳部尚書徐世昌等勸他擔任。
1910年正月,清廷派盛宣懷為中國紅十字會會長。攝政王載灃罷黜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袁世凱後,逐漸起用盛宣懷。七月初十日,盛宣懷到達北京,赴郵傳部本任,並幫辦度支部幣製事宜。19日,浙路總理開缺,江西提學使湯壽潛電稱盛宣懷為蘇浙路罪魁禍首,不應令其回任,請收回成命,或調離路事以謝天下。清政府將湯壽潛即行革職,不準幹預路事。
1911年1月6日,盛宣懷替代袁世凱的親信唐紹儀為郵傳部尚書。李鴻章之子李經方為左侍郎,吳鬱生為右侍郎。4月,內閣改製,各部行政長官同負國務責,盛宣懷由本官簡授郵傳大臣。受事數月,收回郵政,接管驛站,規劃官建各路,展拓川藏電線,厘定全國軌製。清政府接受盛宣懷的建議,宣稱所有1911年以前各省分設公司,集股商辦之幹路延誤已久,應即由國家收回趕緊興築,除支路仍準商民量力酌行外,從前批準幹路各案一律取消。盛宣懷主張將先收歸國有的川漢、粵漢鐵路所招各股,改換官辦股票,有不願換票者,給還股本,或發還六成,其餘四成發無息股票;川省鐵路股實用之款,給國家保利股票,餘款或附股,或興辦實業,另行規定,不得由股東收回。又議訂與英、德、法、美各銀行600萬鎊借款合同。從而引發四川、廣東、湖南、湖北的保路運動。盛宣懷電四川總督,請出告示,嚴禁罷市、罷課,銷患未萌。電湖廣總督,稱保路風潮隻須略有兵威,不煩鎮壓。清朝官員群起指責盛宣懷肇禍,成為眾矢之的。8月19日,革命黨發動武昌起義,各省相繼獨立響應。盛宣懷電請袁世凱出山,同時向清廷推薦袁世凱。資政院彈劾盛宣懷違憲、亂法、激兵變、侵君權。10月26日,清政府將盛宣懷革職,永不敘用。盛宣懷離開北京前往日本,唐紹儀重任郵傳大臣。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通過其代表告訴盛宣懷,民國對他並無惡感,若肯籌款,自是有功,外間輿論過激,可代為解釋。9月,盛宣懷從日本回到上海。
1913年2月22日,漢冶萍公司召開特別股東大會,推選盛宣懷為總理。會後,又被舉為董事長。5月18日,招商局召開股東大會,選舉董事會,盛宣懷為副會長。盛宣懷認為孫中山在興辦實業方麵“有理想而無經驗,不足與謀也”。袁世凱則“措置大局,舉重若輕,實超秩乎漢、宋祖而上之。方之華盛頓、拿破侖亦有過無不及”。當革命黨人發動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時,盛宣懷避居青島,迫切希望袁軍獲勝,革命軍速敗。
1915年,日本曾威脅利誘盛宣懷同意“中日合辦”漢冶萍公司,遭拒絕。
1916年3月25日,盛宣懷病逝於上海,終年7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