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4月,在上海創辦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附設譯書院。開辦中國通商銀行。7月入覲,光緒帝連續召對兩次,命遞《練兵說帖》。盛宣懷認為康有為等將盡舉吾國之政教、法製而變易之,然不揣其本,不清其源,變法太銳,求治太急,朝局水火,蕭牆幹戈,憂未艾也。倉促南歸,不久變法就告失敗,盛宣懷認為政局難測。
1899年春,大學士徐桐奏稱:輪船、電報創立三四十年,獲利不貲,而上不在國,下不在商,所稱挽回利權者安在?大學士剛毅南下籌餉,先查輪船、電報兩局。盛宣懷按照所參各節,逐條答複,剛毅據以上奏,並陳明常年報效數目。9月至京,受到慈禧召見,問是否可以多設製造槍炮局,盛宣懷認為不如就湖北局推廣。不久,又奏遞練兵、籌餉、商務等30條。11月,慈禧再次召見,命暫時留京,備隨時商詢要政。
1900年2月,又有人奏稱電報局權利太重,請遴員接管。盛宣懷也上奏折,陳述曆辦情形,懇求將所管各局、廠一律交卸,以讓賢能,俾釋負荷,保全末路。清廷未準。盛宣懷仍留京會議洋貨稅則,並酌擬稅厘並征事宜。4月,陳明前往上海考察貨物時價。時值義和團運動風起,清廷下令沿江、沿海各省招拳民、禦外侮。盛宣懷認為這是“矯詔”,命令各電報局隻密呈督撫,勿聲張,又電告各督撫勿轉行,不然就會釀成巨變。兩廣、兩江、湖廣、閩浙總督都表示讚成。兩廣總督李鴻章在電文中,也有“亂命不可從”之語。當時,各國紛紛調動軍艦,江海各口,人心惶惶,盛宣懷首倡互保之議,密電各督撫,又找上海各領事,約定在長江流域及蘇州、杭州等地,外國人生命財產,由各督撫保護,上海租界中外商民生命財產,由各國共同保護。這就是《東南互保條約》。盛宣懷又電請下密詔平亂,並聯合各督撫電請特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速定大計,共籌補救。李鴻章奉命入京議和,經過上海時與盛宣懷密談兩天,說出了“和約定,我必死”的心裏話,認為議和時機尚未成熟,決定由陸路北上以拖延時間。李鴻章約盛宣懷隨行,慶王奕劻又專電奏調盛宣懷襄辦和約。劉坤一、張之洞則函電堅留盛宣懷,不讓北上。盛宣懷猶豫不決,問計於其父盛康,盛康認為時局如斯,宜退不宜進,盛宣懷乃決定留在上海。清政府任命盛宣懷為會辦商務大臣(商務大臣為李鴻章),駐滬辦事,承認上海一隅為集中地,盛宣懷又為之樞紐。11月,補授宗人府府丞。
1901年,清政府欲令盛宣懷管理財政,袁世凱讚成甚力。慈禧對榮祿說,今日看來,盛宣懷是不可少之人。榮祿說現在理財、交涉等事,仗著他處很多,目前交涉要緊,令其在上海辦事,諸多方便,內用不妨且緩,遂作罷。8月,盛宣懷被任為辦理商務事務大臣,議辦通商各條約,改定進口稅則一切事宜。李鴻章在京談判和約,諸被束縛,殫心降誌,憤鬱致疾,寫信給盛宣懷說,時危事棘,豈餘衰暮所能堪,此中補救,惟執事是賴。一個月後,李鴻章病死,盛宣懷悲感勞瘁,驟發痰症,電請乞假調治。11月,慈禧懿旨:宗人府府丞盛宣懷讚襄和議,保護東南地方,著賞加太子太保銜。
1902年正月,盛宣懷任工部左侍郎,奏設勘礦總公司。9月,盛康病逝,盛宣懷電請開缺守製。清廷仍命盛宣懷一手經營盧漢、粵漢鐵路總公司及淞滬鐵路諸事宜。11月,繼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到上海吊唁盛康之喪,以與盛宣懷商議電報局、招商局問題。盛宣懷表示:電報局宜歸官有,輪局純屬商業,可易督辦,不可歸官。我本不願利權久操,為世指目。袁世凱回京與榮祿商定,另簡電政大臣,改官辦而不還商本,輪局亦由北洋派員接管。
1903年,盛宣懷應袁世凱之約北上,襄辦慈禧與光緒帝謁陵大差。4月7日,慈禧與光緒帝召見,說“非汝等力保東南,恐無今日”。
1905年,盛宣懷與上海紳董創設紅十字會,加入瑞士總會,中國遂永有紅十字會主權。11月,電奏將上海鐵路總公司裁撤,並歸鐵路總局唐紹儀督辦,以專事權。鐵路大權遂轉入袁世凱的親信、以唐紹儀為首的交通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