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十爺笑眯眯地回答:“不行咯,老啦!”說完,他轉身拉了拉身後齊白石的衣角說:“阿芝,還不快來叫人!”
齊白石大大方方地走到周雨若麵前。學著臨走前母親教給他的,深深地向周雨若鞠了一躬,輕聲叫道:“外公好。”
齊十爺在一旁糾正說:“阿芝記著,以後在學館要稱外公為先生,在學館外邊才能叫外公。”
周雨若高興地笑了起來,慈祥地撫摸著齊白石的頭:“好好好!看得出來,我這個小外孫天資聰明。親家公,請進屋裏談吧!”
齊十爺感激地說:“給你添麻煩真過意不去,以後勞你費心了。”
周雨若感慨地搖搖頭說:“親家公瞧你說的,我們是一家人嘛!”說著,他扶著齊十爺,拾級而上。
周雨若的屋裏整潔、簡樸。靠正牆上的一張八仙桌上,供著孔聖人的牌位,前麵有一個香爐。房子的左邊擺著一張床,床上掛著陳舊卻洗得很幹淨的蚊帳。臨窗一張硬木的桌子上,整齊地堆放著書籍、筆、硯之類。右邊進門處,放著兩把藤椅,中間有一張茶幾。茶幾上方掛著一幅條幅,裝裱得十分精美,上麵寫著:“一代師表”幾個大字。這是周雨若的門生送給他的。
按照古人讀書的規矩,小白石先在孔夫子的神牌前磕了幾個頭,算是先拜至聖先師,再向著外祖父拜了三拜。當時認為,隻有經過這樣的隆重大禮,讀過書之後才能當上相公,也就是上層社會的人。
從此,齊白石正式進入了學堂。
從那天起,每天清早,齊白石都由祖父送去上學,傍晚又接回家。這1.5公裏的路程,不算太遠,但卻都是黃泥路,平常日子走起來倒也輕鬆,但要是遇到下雨天,黃泥就都成了泥漿,走起路來,一不小心,就得跌倒下去。
在這樣的天氣,齊十爺總是右手撐著雨傘,左手提著飯籮,一步一拐,仔細地看準了路麵,扶著小白石走。若是路上的泥漿太深了,他還把小白石背在背上。泥地裏走路非常辛苦,常常累得他氣喘籲籲。
上學之後,外祖父教齊白石先讀了一本《四言雜字》,這是當時啟蒙的必讀書。由於小白石先前就有一定的認字基礎,很快就將此書背得滾瓜爛熟了。外祖父高興極了,隨後又教小白石《三字經》《百家姓》。
在同學中間,小白石是班上學習最好的一個,外祖父非常喜歡他,常對齊十爺說:“這孩子,真不錯!”
齊十爺聽了親家這樣誇自己的孫子,也高興得不得了,後來,外祖父又開始教齊白石讀《千家詩》。
這詩引起了齊白石的強烈興趣,他剛一讀,就覺得讀起來很順溜,音調也挺好聽,便越讀越起勁。
舊時候上學,就是死讀書,讀熟了要背,背會了就行,可以不用知道書中文字的意思,這叫作讀“白口子”書,小白石在家裏認字的時候,知道了一些字的意思,但進了外祖父的學堂,雖然讀的都是白口子書,但他從學堂回家後還是要用一知半解的見識,琢磨書中的意思,將書中的文字大致自我解釋一些。
尤其是齊白石在讀《千家詩》時,因為讀著順口,他就更加津津有味地咀嚼起來,有幾首他認為最好的詩,更是經常掛在嘴邊,簡直成了個小詩迷了。
由於齊白石的《千家詩》讀得好,所以為他後來讀唐詩和寫詩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齊白石讀書特別努力,從這個時期起,他經常都是手不離書,口不離詩,這種刻苦讀書的精神一直保持到老。
後來,他還曾雕刻過一枚“一息尚存書要讀”的印章來勉勵自己。